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部
美國總統川普再度掀起全球貿易波瀾,從台灣時間8日凌晨起,陸續對14個國家公布最新「對等關稅」稅率,亞洲與新興市場首當其衝,最高關稅達40%。川普已簽署行政命令,延長談判期限至8月1日,為各國爭取最後協商空間。
根據《路透社》等外電報導,川普新一輪關稅措施涵蓋亞洲、非洲及東歐多國,包括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主要經濟體,也波及緬甸、寮國、柬埔寨等發展中國家。其中,緬甸與寮國面臨高達40%的懲罰性關稅,成為本次調整中最嚴厲的對象。其他如南非、印尼、孟加拉、泰國等也被課以30%至36%不等的關稅,僅英國與越南因已達成協議得以倖免。
白宮強調,此舉為捍衛美國製造業及貿易公平,並警告各國不得透過第三地轉運來規避稅則,否則將遭更高課徵。川普更表示,在美國本土設廠的企業將可免除新關稅,鼓勵資本回流。
國際談判博弈進入白熱化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並未將所有國家一視同仁處理。除已完成協議的英國、越南外,美中印三國成為未來焦點。財政部長貝森特透露,各國近來紛紛向美方送交修正報價與貿易提案,預計48小時內將有重大談判進展。外界普遍關注,若美中能再度達成共識,是否會牽動全球供應鏈與科技業的再洗牌。
事實上,這次關稅安排與川普4月提出的「解放日關稅」版本高度雷同,當時即對日本徵收24%、對韓國25%、對泰國36%。但之後因應外交談判需求,川普選擇緩徵90天,先暫以10%過渡。本次等於恢復原案,並進一步升高部分國家的課稅門檻。

選舉年經濟布局?還是貿易強硬路線?
隨著美國進入總統選舉年,川普此番動作也被外界解讀為「內政外交雙重操作」。一方面延續其「美國優先」的經濟民族主義主張,展現對外強勢姿態;另一方面也為國內製造業、工會選民釋出利多,強化其經濟領導形象。
不過,貿易保護主義是否能真正帶動美國經濟成長,仍有待觀察。對多數新興市場來說,如此高額關稅勢將壓縮出口競爭力,影響當地經濟穩定。而對美國消費者而言,未來可能面臨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壓力,對通膨形成新一波考驗。
川普推遲關稅上路日期至8月1日,看似留有協商空間,實則也展現出「先施壓、再談判」的一貫風格。這場貿易角力將如何發展,各國接下來幾週的回應,將是全球經貿界密切關注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