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國際【美國對等關稅倒數】農業恐成談判犧牲品?學者憂:台灣幾無籌碼可談

【美國對等關稅倒數】農業恐成談判犧牲品?學者憂:台灣幾無籌碼可談

示意圖 /gettyimages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部

美國總統川普推動的對等關稅政策即將於8月1日全面上路,台美貿易談判緊鑼密鼓進行中,但在政府未對外說明具體內容的情況下,外界對談判方向與讓步幅度充滿疑慮。學者憂心,在農業議題上,台灣可能再次讓步,美牛、美豬、基改食品乃至稻米配額,恐成為美方強勢推進的交換條件,而政府至今對談判進程高度保密,更引發「談判黑箱」質疑。

台灣大學農經系前主任徐世勳直言,美國長期視我方在農產品進口設限為貿易障礙,如今藉由對等關稅制度施壓,台灣恐難以招架。他憂心,政府可能已在部份議題上默許讓步,但因談判資訊未公開,社會無從監督,「我們幾乎沒有籌碼」。

農業成為敏感焦點 學界警告:開放美米恐構成國安風險

糧食安全成為討論焦點之一。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指出,這場談判真正的卡關點並非汽車或貨物稅,而是農業問題,因其攸關食安與民眾感受,「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國人健康的底線」。他強調,日本為了稻米都堅決不讓步,台灣若開放美國米進口配額,將面臨巨大政治風險與國安疑慮。

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糧食自給率已連年下滑,2023年僅剩30.3%,遠低於日本的38%、韓國的45%。若開放更多美國稻米進口,勢將進一步擠壓本地稻農生存空間。稻作協會前理事長陳燕卿痛批,「政府重工業、輕農業已非新鮮事,這次再開放,就是斷台灣米的活路。」

美方要求不止於稻米 產地標示、檢驗標準也可能鬆動

除了稻米,美國也積極要求台灣取消美豬、美牛的原產地標示及檢驗規定。對此,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理事長潘連周強調,標示制度是業者底線,「如果連這都讓了,我們一定會讓政府聽到聲音。」

政大外交系教授黃奎博則更進一步批評政府談判過程缺乏透明。他諷刺道:「我對美國談判流程還比較了解,對我們自己的完全不知道。」他認為,政府此番若在重要議題上妥協,恐淪為「棄甲投降」,直言「台積電、採購、軍火、新台幣匯率都讓了,還有什麼籌碼?」

學者憂談判結果難樂觀 在野恐借題發揮反攻執政黨

文化大學教授鈕則勳也認為,民進黨政府「對美傾斜」的談判立場可能引發政治後座力。他表示,若最終對等關稅降幅僅比越南多個3%至5%,恐讓在野勢力找到攻擊點,形塑執政黨「喪權辱國」的形象,「民進黨小心成為下一場反服貿運動的主角。」

此外,中華大學教授杜紫宸指出,美方目前對東南亞國家的關稅基準約落在20%,若台灣最後稅率仍在30%以上,將顯得極不對等。他警告,「這場談判我們恐怕沒拿到任何東西,卻開了最大的門。」

談判不是輸贏而是平衡 但政府的沉默令人憂心

台美之間的經貿對話從來不是絕對對等的交換,而是如何在戰略與經濟之間取得平衡。但當談判細節完全缺席公共討論,當前政府對重大讓利可能不發一語,反讓社會陷入焦慮。未來幾日,隨著90天寬限期結束,台灣必須面對談判結果的真相,無論如何,「透明與說服」將是化解社會反彈的關鍵。

相關新聞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