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部
國民黨主打普發現金一萬元作為抗衡罷免案的「民生王牌」,引發朝野對立。面對藍白推動的《全民普發現金條例》三讀通過,賴清德政府與民進黨立院黨團選擇暫不動作,雖然高喊「舉債普發會債留子孫」,卻未見實際提出憲政爭議或預算對案,引發外界質疑其是在「拖字訣」中尋求政治時間差,以觀察罷免結果再定奪應對。
行政院長卓榮泰日前公開表態反對無財源的舉債發現金政策,形容這種治理方式「本質矛盾」,政院人士更直言此舉可能引發通膨、擴大財政赤字,長遠對國家不利。然而,外界觀察到,即使法案進入三讀程序,行政院與總統府卻遲遲未明確啟動釋憲或其他憲政救濟行動,也未明言是否會依憲法第57條提出覆議,形成一種「沉默觀望」的氛圍。
選前計算明顯,府院態度耐人尋味
距離首波罷免案僅剩不到兩週,政治敏感度高漲,執政團隊是否出手干預法案,將直接牽動輿論走向與罷免成敗。分析指出,若賴政府此刻選擇強硬對抗普發現金法案,反而可能替在野陣營增添「反罷操作」的子彈。反之,若讓法案暫時停滯至罷免結束,再伺機而動,則能避免選前風波擴大。
依照憲政流程推算,即使立法院本週將條例送交總統府,總統最多可拖延10天才公布,再加上三天施行期,實際上等到條例生效時,罷免投票已塵埃落定。此一時程設計,恰好成為民進黨「冷處理」的操作空間。
綠營曾力挺普發,如今轉向遭質疑雙標
民進黨在2022年也曾因稅收超徵而倡議普發現金,當時綠營多名立委爭相喊話行政院「把錢還給人民」。如今立場急轉直下,外界質疑執政黨因失去主導權,便將原先認可的政策打成「財政黑洞」,顯得政治計算意味濃厚。
更令人擔憂的是,政院內部傳出可能仿照過去禁伐補償模式,不編列預算、卻推動條例執行,試圖用「不編預算=不違憲」的法律技術解套,但此舉恐已踩在憲政邊緣,執政誠信與依法行政原則皆受到挑戰。
財政紀律 V.S 民意期待,執政考驗浮現
普發現金萬億元計畫的爭議,已不再只是財政層面的討論,更是對賴政府治理風格的檢視。民進黨強調財政紀律無可厚非,但在選票壓力之下的「選擇性沉默」與「雙重標準」,恐怕削弱其過去長期主張的誠信價值。
對比國民黨以現金政策迎合民意,民進黨若僅強調風險卻無實質替代方案,恐陷入「只反對、不作為」的窘境。面對民眾對經濟紓困的高度期待,賴政府若無法在選前後展現一致與理性回應,後續在國會與民意間的平衡,將更加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