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部
午後1時30分,國家級警報聲劃破中部上空,手機簡訊同時響起:「城鎮韌性演習/防空警報─敵導彈攻擊台灣中部(雲林、嘉義除外),儘速避難。」這不是災難片情節,而是國防部配合「漢光40號演習」在苗栗、台中、彰化、南投四縣市實施的「2025城鎮韌性演習」,模擬遭受敵軍導彈攻擊,測試全民戰時應變能力。
這場僅持續半小時的實兵演練,卻是國防部從防衛作戰轉向「全民防衛」的重要一步。演習期間,各級政府機關、企業、學校與民眾需全面配合防空警報、疏散避難與人車交通管制。若未遵守相關法令規定,將依《民防法》第25條開罰3萬元至15萬元不等罰鍰。
模擬導彈來襲 考驗「全民防衛」實力
這次演練並非單純軍事調動,而是將戰爭風險「貼近民眾生活現場」。透過防空警報與即時簡訊通知,強化民眾危機意識,進一步培養「在地避難、即時應變」的行動習慣。國防部指出,演習目的是讓民眾熟悉戰時可能遭遇的空襲情境,並驗證警報系統與地方防護措施的有效性。
演練結束後,下午2時再度發送解除簡訊:「台灣中部地區防空警報於14:00解除。」雖然警報短暫,卻傳遞出一個明確訊息:面對當前區域安全局勢,台灣不能只靠軍方守護,整體社會也必須有快速反應能力。

社會面對演習的冷與熱 警報響起時的你在哪?
值得關注的是,儘管國防部事先宣導演習時程,部分民眾對防空警報反應冷淡,甚至仍照常駕車或進行戶外活動。這顯示出台灣社會對「戰時生活」的理解與落實仍有鴻溝。雖說和平是我們的共同期盼,但面對威脅日增的國際情勢,對可能的危機預做準備,已非杞人憂天。
此波演練正是提醒:韌性社會不是靠想像堆疊,而是靠一次次演練,培養應對危機的肌肉記憶。
國防不只在戰場,還在每個日常選擇裡
在俄烏戰爭與中東衝突不斷上演的今日,國軍推動「全民防衛」與「韌性社會」已不只是口號,而是讓每位公民成為國家安全鏈條一環的實際行動。防空演習不再只是車輛禁行或警報響起,而是測試每個人面對突發狀況的冷靜、判斷與配合度。
下次警報響起時,我們能否自然走進避難空間、停止手邊駕駛、關掉噪音,讓城市真正安靜下來,那才是韌性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