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藝文《相遇花樹下》屏東展開詩意旅程 以文學穿越記憶風景、走進當代客家

《相遇花樹下》屏東展開詩意旅程 以文學穿越記憶風景、走進當代客家

圖 /若琳江:台客Fun輕鬆 臉書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部

當詩詞不再靜默,語言與土地共鳴,文學便成了最溫柔的行動。由國立臺灣文學館與屏東縣客家文化中心攜手策畫的《相遇花樹下-客家文學行動展》,自即日起至114年7月22日於屏東縣客家文化中心2樓展覽廳展出,透過詩句、影像與互動體驗,邀請觀者重新認識客家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深層紋理。

不同於傳統靜態展覽,《相遇花樹下》強調「行動」與「跨界」,讓文學跳脫紙本限制,成為觸動人心的生活感知。展場規劃從「土地之歌」到「跨界遊藝」,五大主題以地景、飲食、習俗、文化符碼與創作語彙為經緯,編織出台灣客家族群的文化織網。觀者不僅能閱讀詩與小說,更能在聲音、影像與實體場景間穿梭,彷彿走進一場詩意的時光隧道。

展覽策展人、資深客語教師羅秀玲(筆名若琳江)表示,本次展覽的策展概念不只是再現客家文學的經典篇章,更是一場文化自我認識的嘗試。「我們希望透過行動展的形式,讓文學不只存在於作家的筆下,而是真實回到生活之中,就像一碗鹹菜封肉、一句阿婆的山歌,也都是文學的延伸與記錄。」

展覽中,觀眾可見一系列描繪客家生活的文學作品,並搭配互動媒材,透過聆聽、觀察與操作來感受文化的細節與情感。無論是描述外婆廚房裡炊煙裊裊的散文、抑或反映移民歲月的詩句,都在展場內被賦予新的生命力。

主辦單位亦設有「線上展覽專區」,供無法親臨現場者瀏覽部分展件與延伸閱讀資料。而在7月19日,策展人若琳江更將親赴展覽現場,透過南四縣腔的客語導覽,引領參觀者以聲音重構記憶,一同「共下花樹下」,展開屬於個人與族群的文化對話。

在文化多元的當代社會,客家文化長期面對邊緣化與語言流失等壓力,《相遇花樹下》這樣的行動展,是一種「回來」的姿態。它不只是對過去的緬懷,更是一種自信地呈現,讓客家文化不再只是族群記憶裡的「祖傳故事」,而是與當代共呼吸、共振動的文化實踐。

在文學的包裹下,土地與語言重獲聲音。這樣的展覽值得每一位台灣人走進,哪怕你不是客家人,也能在詩與歌聲中,看見自己的文化輪廓。

展覽資訊

  • 展覽名稱|相遇花樹下-客家文學行動展

  • 展覽地點|屏東縣客家文化中心 2樓展覽廳

  • 展期|即日起至114年7月22日(二)止

  • 線上展覽|點我前往

  • 特別導覽|7月19日由若琳江老師以客語導覽

相關新聞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