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在一個被快速建設推動的時代,美學是否仍能在城市中找到落腳處?新竹市文化基金會與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今(18)日共同舉辦「城市美學與文化創新論壇」,邀請文化與藝術實踐者齊聚一堂,透過各自的經驗與創新視角,為城市發展注入不同的文化思維。
論壇於新竹市芙洛麗飯店登場,上午場以「社群參與、自然美學與文化傳承」為主軸,四位講者分別從國際文化交流、花藝實踐、原民生活智慧與城市治理角度,勾勒出城市美學的多元面貌。
文化無國界 藝術不只是表演,更是生活交流
凌華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倪寒芬分享多年推動台灣戲曲赴歐的經驗,強調「住進去的文化」遠比單次演出更能觸動人心。透過寄宿制度與在地生活融合,讓歐洲觀眾從認識到理解台灣傳統戲曲,成功打破文化隔閡。這樣的深度交流,正是文化影響力最核心的展現。
從花草到餐桌 生活即美學的實踐之路
CNFlower創辦人凌宗湧則談到他從1995年踏入花藝圈至今的轉變,如何從開花店轉型為「花開旅行」計畫的推動者。他指出,台灣自然資源豐富,許多可食花草卻未被充分認識與利用,花草美學不只是視覺的藝術,更能延伸至餐桌與地方飲食文化的再認識,從中重建人與土地的情感連結。
原住民觀點 文化是日常的延伸
賽夏族合作社理事長根誌優則以部落經驗為例,說明文化與自然密不可分。他指出,原民信仰源自自然,從植物到儀式,無不蘊含代代相傳的智慧。近年來,他積極推動結合養蜂、造林與生態旅遊的綠色產業模式,為部落創造經濟動能,也鼓勵青年返鄉傳承文化,讓永續與文化走在同一條路上。
城市治理新思維 讓文化成為發展引擎
竹市文化局長王翔郁表示,美學不是裝飾品,而是一種生活態度。他強調城市美學應由下而上、專業與民間共同推動,美的呈現應透過「減法」思維讓空間更純粹宜人。他也指出,新竹市近年不僅投入當代藝術館、兒童探索館等硬體建設,同時在文化空間再利用與大型藝文活動上取得多項國際肯定,逐步實踐「城市即美術館」的願景。
文化城市不是願景 而是行動的累積
此次論壇不僅展現新竹市對文化治理的前瞻思維,更點出美學與文化創新的核心:回到人與土地的關係。從國際文化交流到部落綠色轉型,再到城市空間美感的重塑,每一個案例都證明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計畫,而是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價值。未來,唯有將文化視為城市競爭力的核心,臺灣的城市發展才可能走出硬體導向的迷思,真正邁向永續與人文並進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