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在北京,「打羽球」正在逐步成為一項中產奢侈行為。原本屬於日常運動消耗品的羽毛球,如今價格飆漲得比金價還兇,一桶比賽用羽毛球售價高達人民幣465元(約新台幣1900元),三桶下來竟比一克黃金還貴,讓不少球友戲稱:「打球不如改炒金!」
走進北京多家運動用品店,貨架上陳列的多為日系高端品牌羽球,強調比賽級品質,售價普遍突破200元人民幣,甚至被業者定位為「高檔禮品」,許多人改買羽球當作送禮首選。「現在羽球根本是奢侈品。」一位銷售人員這麼說。
不只日系品牌,連英國老牌亞獅龍(RSL)也撐不住。兩年前一桶售價還在75元上下,如今已翻倍至150元,漲幅驚人。業者直言,原料價格是推手之一,尤其是羽球的靈魂材料:鵝毛與鴨毛。
羽毛球的高品質羽毛來自特定部位的鵝或鴨,每隻鳥最多僅能提供約7根可用羽毛。隨著近年中國鵝、鴨產業因肉價下滑而紛紛縮減規模,導致羽毛供應大幅下滑。需求不減、供給斷層,價格自然「飛天」。
這波漲價也衝擊到廣大球友的日常。北京朝陽體育館內,雖然平日白天依舊場場客滿,但許多球友早已練成「省球打法」,不再大力殺球以免羽球太快報銷。「一球十幾塊,怎麼敢殺?殺一次等於一杯咖啡飛了。」球友苦笑說。
儘管如此,中國羽球人口已突破2.5億人,羽球仍是全民運動的重要一環。但隨著打一次球的成本逼近一頓火鍋,不少人開始重新思考這項運動的「性價比」。「打球當然快樂,但快樂得有價值。」也有球友乾脆喊話:「還是買黃金吧,至少會升值!」
這波羽毛球價格飆升的現象,反映出中國運動消費市場正面臨供應鏈壓力與生活成本拉鋸。當一項原本「人人可負擔」的全民運動,逐漸變成中產階級的「閒情象徵」,其背後不只是原料危機,也牽動社會對運動公平性的討論。
更深層的問題是:在經濟壓力增長下,「健康生活」是否正在成為奢侈品?當羽毛球價格逼近貴金屬,是否也預告著一場消費價值的重新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