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面對全球淨零轉型浪潮與歐盟、美國等主要經濟體的碳邊境調整政策(CBAM),台灣的碳定價架構正在進入第二階段。環境部22日於「2025國際企業論壇」上明確指出,碳費與碳交易制度(ETS)將雙軌並行發展,未來將逐步形成有深度、也有彈性的碳市場生態。
ETS設計成轉型焦點,企業需提前理解「遊戲規則」
環境部次長施文真表示,現正評估排放交易制度的交易設計,以擴大碳市場規模,同時避免企業面臨「碳費+碳交易」的雙重課徵風險。她強調,這項轉型延續過去碳費制度的社會溝通精神,不會強推,而是逐步引導。
這意味著,企業若能在現階段深入參與制度設計討論、清楚掌握碳權交易邏輯,未來進入ETS階段時,將更具議價與調適能力。否則,可能陷入合規壓力與成本攀升的被動局面。
台灣碳費架構逐漸細緻化,優惠設計兼顧產業現實
目前碳費基本費率為每噸300元新台幣,但若企業提出經核定的自主減量計畫,則有機會適用優惠費率,每噸降至100元甚至50元。環境部長彭啓明指出,已有約八成企業希望適用優惠費率,顯見企業減碳意識逐步抬頭,但也反映出台灣高碳依賴產業仍佔有相當比重。
環境部同時針對「高碳洩漏風險事業」設置額外減免條件,若企業具備產業競爭壓力(如突發關稅、營業虧損或面臨傾銷),經審核後可享2折費率優惠,即每噸碳費僅需60元。這種設計在兼顧碳定價信號的同時,也顧及產業實際競爭壓力,屬於過渡時期的彈性手段。
目前環境部暫定的高碳洩漏判準包括:企業營業毛利轉負,或碳費占營業毛利2~3成以上。初步統計,適用企業預估不超過20家,集中於資通訊(ICT)等出口導向型產業。
為何「碳定價」從道德論述變成經濟現實?
部長彭啓明直言,過去推動淨零排放多半停留在道德與企業形象層面,直到巴黎協定與CBAM相繼上路,才讓「碳有價」變成具體的市場規則。他指出,現在的挑戰不在「要不要減碳」,而是「怎麼減碳才不傷筋動骨」。
換句話說,企業的碳管理思維也要轉型:從被動因應政策到主動打造低碳競爭力。未來ETS上路後,企業若能透過綠電轉型、節能設備、碳權配置等手段提前佈局,將成為新市場贏家。
碳市場不是風險,而是企業轉型的資產槓桿
台灣的碳政策從碳費走向ETS,是一場從行政手段到市場機制的結構轉變。短期內,這可能增加企業合規壓力,但長期來看,卻也是企業轉型為低碳經營體的關鍵機會。
若企業能在初期建立完整碳盤查與內部碳費管理制度,不僅能減少政策衝擊,更可能在未來碳權交易市場中取得先機。碳權未來極可能成為資產負債表中的重要項目之一,甚至影響企業估值。
換言之,碳不只是成本,更是潛在的資產。面對即將揭幕的ETS市場,企業的課題不只是合規,更要問自己:「我是否準備好成為碳市場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