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罷免傅崐萁案將至,花蓮政壇烽火再起。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近日公開力挺罷免立委傅崐萁,並指控花蓮縣政府阻撓賑災援助,引爆政治與公益交錯的激烈對峙。傅崐萁今(25日)不但否認童的捐款說法,還限時要求童子賢於下午3點前向花蓮人民道歉,否則將採取法律行動。
焦點交鋒7000萬善款何去何從?
此次風波導火線,是童子賢強調其個人及和碩集團自2018年至今,共對花蓮地震捐出約9972萬元,其中包括童本人捐出逾5300萬元。但傅崐萁公開反駁,強調縣府並未收到童所稱的款項,質疑捐款未經官方或善款委員會程序,甚至質疑其「繞一手」的說法,已對救災體系造成傷害。
傅更表示,2018年地震時最大筆捐款來自鴻海創辦人郭台銘,6000萬元實際入帳,而童所稱的4500萬元從未入帳紀錄。他質疑,若真有捐款,應該有掛號感謝函與感謝狀為證,反指童是為了「貼綠」政治立場,刻意操作議題。
童方回應「不能只憑收據決定愛心的價值」
童子賢今早受訪回應,他並未針對任何人進行政治操作,僅是基於人道關懷行善。他指出,所有捐款皆有媒體公開紀錄,若花蓮縣府認為資料不足,歡迎查證。童語帶無奈表示:「捐款只是基於善意,事隔多年還被追問收據,有些令人心寒。」強調公益不是數字競賽,也不該被政治操作或質疑誠意。
善款政治化,損傷公益信任根基
這場紛爭反映出當前政治氛圍的極度對立化,也突顯出公益議題一旦遭到政治牽動,將嚴重傷害社會信任。捐款本應是私人善舉,但在選前高度對立的氛圍下,任何一筆金額與發言都可能被放大解讀甚至武器化。
童子賢過去在企業界形象鮮明,長期關注公共事務與社會弱勢,捐款紀錄也曾受媒體報導。但傅崐萁掌握地方行政資源與政治聲量,對其說法提出強烈質疑與時間壓力,讓事件升高為「真相攻防戰」。
若捐款有瑕疵,應由第三方如公益信託單位或內政部公益平台公開核實;但若只是因捐款對象、形式不同,而導致善意被誤解,則可能會讓更多企業在未來更傾向「低調不捐」,恐傷害民間賑災動能。
當捐款成為選戰子彈,誰還敢善心發言?
從「捐款是否到位」到「是否政治表態」,這場爭議已超越個人恩怨,而是對整體公共信任與慈善文化的重大考驗。台灣正值罷免與總統選後轉型的敏感期,企業領袖若選擇發聲,無可避免將面臨政治化後的輿論壓力。
未來若公私部門能建立更公開透明的捐款資訊平台,讓所有善款流向都能被查核與追蹤,或許能避免類似「捐了沒收?收了沒用?」的爭議不斷上演。畢竟,對受災者而言,捐款不是誰的光環,而是實質的重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