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台灣政壇正步入一場前所未見的政治對決,一場被稱為「大罷免」的行動即將展開,可能對未來政局走向產生深遠影響。在朝小野大的權力格局下,執政黨民進黨與在野聯盟之間的角力,逐漸從立法院轉移到街頭與投票所,民眾的參與與態度,將是這場政治風暴的勝負關鍵。
朝小野大格局下,罷免成為政治「反攻戰場」
目前,民進黨在立法院僅掌握51席,無法過半。反觀國民黨與民眾黨加上無黨籍的合作陣線則握有62席的多數優勢,在審議預算、修法推動上掌握主導權。
在野聯盟近來推動多項引發爭議的法案,包括提高公務體系退休給付、限制政府支出彈性等,被批評為對財政紀律構成壓力,激起部分公民團體的不滿聲浪。隨著壓力升高,罷免浪潮從地方延燒至中央層級,民進黨及其支持者也順勢推動罷免藍營立委,試圖逆轉國會權力失衡的局面。
罷免成公民力量還是政黨對決?社會觀感分歧
值得注意的是,這波罷免雖標榜為「公民運動」,但其背後政治動員色彩濃厚,導致社會氛圍日趨對立。有人擔憂,此舉將削弱民主制度中「制衡」的角色,讓執政黨重回一黨獨大的情境。但也有支持者認為,罷免是選民憲法賦予的權利,正可作為監督立委的機制之一。
從各方回應來看,民進黨積極塑造罷免為全民自發參與的正當行動,形成一股輿論壓力;反觀國民黨與民眾黨則較為被動,在回應策略與論述掌控上相對吃緊。
選民投票意願成成敗關鍵 綠營恐借此提振士氣
政治觀察家指出,此次罷免案不具強制投票義務,關鍵在於綠營能否動員選民積極參與。銘傳大學廣播電視系主任杜聖聰分析指出,目前民進黨支持者普遍對未來感到焦慮,這種情緒可能轉化為行動力,進一步推升投票率。
相對地,國民黨與民眾黨支持者或因罷免不具立即利益而投票意願偏低,使罷免成功率出現「五五波」的不確定性。
罷免效應延燒兩岸敏感議題 恐再激化統獨對立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場罷免運動的結果不僅影響立院生態,也可能觸發兩岸關係的微妙變化。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指出,若民進黨成功罷免被視為「親中」立委,並由更傾向「抗中保台」的候選人補上,將為總統賴清德鞏固其台獨色彩的執政基調,甚至被外界解讀為社會對台獨立場的再一次背書。
這樣的發展,勢必牽動北京對台政策的走向,對台海局勢帶來新一輪的緊張與評估。
罷免 不只是選票 也是風向球
當公民罷免成為政黨戰場,選票便不僅是民意表達的工具,更是主導未來政策方向的風向球。對民進黨而言,這是一場逆境反攻的機會;對國民黨與民眾黨而言,則是守住陣地的防線。但對台灣民主而言,這也是一場制度成熟度的壓力測試。
大罷免最終是否能達成原始訴求、抑或只是另一場政黨輪替的預演,關鍵在於:民意是否能超越政治動員,發揮真正監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