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在歷經24席藍營立委罷免案全數失敗後,立法院的政黨版圖並未改變,然而攸關全民荷包的電價補貼特別預算案,卻仍因朝野對立陷入僵局。眼看10月調漲電價在即,工商界再度發聲,呼籲執政黨回歸務實、放下姿態,與在野展開有效溝通,別讓民生變成政治角力的代價。
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許舒博昨(26)日直接點出癥結:「不是補助案沒價值,是政治溝通出現斷層。」他強調,若執政黨願展現謙卑態度,工商界願意出面居中協調、促成對話,避免電價壓力轉嫁到全民與企業身上。他也直言:「不要再罵人、不要再硬碰硬,這樣沒人願意談。」
這份來自工商界的焦慮並非空穴來風。電價調整牽動民生與企業成本,在當前國際原物料飆漲、供應鏈混亂、地緣風險升高的多重壓力下,穩定能源政策本該是政府的當務之急,卻因政黨惡鬥陷入膠著,讓企業與民眾成為「被卡政策」的無聲受害者。
包括商總、工總、工商協進會、中小企業總會等八大工商團體早在數月前便公開力挺「台電千億撥補案」,希望政府能確保電價平穩過渡。這些團體指出,當前關鍵不在於補不補助,而是「誰來買單、何時執行、怎麼執行」。若朝野持續無解,恐將引爆連鎖性的物價上漲與民怨擴大。
針對颱風侵襲南台灣後的停電災情,許舒博也批評執政者的應對方式缺乏同理與效率。他認為,在災後民心不穩的時刻,中央更應拿出實質解決方案,而非再度陷入政治話術與口水戰。他直言:「團結不是喊出來的,是靠作為去贏得信任。」
在企業界看來,當前政局紛擾已非單純黨派對弈,更可能動搖國家治理的核心信賴基礎。工商協進會發布聲明指出,政黨不應將罷免結果視為輸贏對決,而應反思整體政策穩定性與制度可預測性是否已遭侵蝕。他們警告,台灣企業正面對全球高通膨、關稅調整與綠色供應鏈壓力,若連內部政局都無法形成合力,「將是對企業信心的最大打擊」。
同樣關注政治發展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也從民主制度的角度出發,呼籲社會保持理性。他表示,罷免成敗是民主常態,但領導人與政黨應記得「勝不驕、敗不怨」,重要的是重新回到民生議題與社會共識。
目前,電價壓力不斷升高,產業界已頻頻示警,若電價如期調漲,將形成「營運成本上升 → 產品售價上調 → 民間消費疲弱」的惡性循環,影響台灣整體經濟韌性。工商界也擔憂,一旦預算案再度卡關,明年初的預算審查更將雪上加霜,產業恐面臨能源政策真空期。
在這場電價與政治的角力賽中,輸家可能不是哪個政黨,而是整個台灣社會。面對即將到來的十月調價期,朝野若不能盡快重啟對話機制、化解政治僵局,最終受害的,將是選民的荷包與企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