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國際首波24席藍委罷免案全數失利 美籍學者憂台灣政治僵局惡化恐陷憲政危機

首波24席藍委罷免案全數失利 美籍學者憂台灣政治僵局惡化恐陷憲政危機

圖 /賴清德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台灣立法院藍營立委的首波罷免行動宣告全數落敗,引發國際關注。美國《華盛頓時報》26日報導指出,這次罷免結果對總統賴清德而言,不僅是一場政治挫敗,也對其治國策略與國際形象帶來不小壓力。對此,長年關注台灣政治的美籍學者唐博偉(Bo Tedards)直言,這場「全軍覆沒」的罷免戰,可能令華府感到失望,並使國內政治僵局進一步惡化。

唐博偉指出,雖然賴政府未直接主導罷免行動,但在政治氛圍與外界解讀下,這場失利難免被視為對民進黨與總統本人的一次打擊。他預估,下一波預定於8月23日進行的罷免投票,成效恐怕也相當有限,「最多可能僅有1至2名立委遭罷免」。

值得注意的是,唐博偉同時也是民進黨籍僑務委員會委員長徐佳青的配偶,其評論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他認為,首波罷免慘敗反映出社會對罷免操作的高度疲乏與疑慮,亦顯示選民對政治動員的免疫力日漸升高。

《華盛頓時報》在報導中指出,賴清德自上任以來對中國大陸採取更為強硬的路線,不僅強調提升國防預算,也試圖深化與美國等民主盟友的戰略關係。然而,內政的動盪與國會僵局,正逐步侵蝕賴政府施政的穩定性。

唐博偉警告,若行政與立法長期對峙、毫無互信可言,最終恐演變成憲政危機,尤其目前憲法法庭長期停擺,缺乏明確的權力仲裁機制,使制度風險更加放大。

他補充:「嚴格來說,賴清德面對的國會格局與過去並無改變,但政治操作已讓他在罷免風波中被貼上主導標籤,接下來若無法妥善收拾局面,對其領導威信勢必是一大挑戰。」

罷免戰失敗的三個政治訊號

  1. 社會對極端動員的反感正在浮現
    罷免作為民主制度中的合法手段,卻在高度政黨化後被視為報復工具,造成選民疏離與反彈。

  2. 朝野政治信任破裂,制度運作陷瓶頸
    行政與立法毫無交集,無論是預算審查、政策推進,乃至憲政體制的調整皆面臨延宕與停滯風險。

  3. 國際觀感與外交形象可能受波及
    對華府而言,穩定的政治環境是強化台美合作的前提。罷免案失敗並未釋放「團結信號」,反而可能讓外界質疑台灣的治理能力與政局穩定度。

儘管罷免案首戰告敗,但台灣政治的未來仍未明朗。隨著第二波罷免臨近,朝野雙方若無法及時調整策略、尋求共識,恐將加深社會對立與治理風險。台灣現今所需的,不再是選舉戰術的精算,而是制度運作與民主成熟的深層修復。

相關新聞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