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國際全球永續進入震盪期:ESG遇冷潮 企業該如何穩住永續價值?

全球永續進入震盪期:ESG遇冷潮 企業該如何穩住永續價值?

圖 /depositphotos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在全球氣候變遷與永續投資浪潮下,企業永續(ESG)一度成為全球發展的主旋律。然而,2024年起,一股「反永續」浪潮悄然興起,特別是在美國政治氛圍轉變後,聯邦政府推動「反覺醒(Anti-Woke)」政策,令企業面臨愈來愈多的 ESG 倫理與經濟拉扯。

美國部分大型銀行,包括高盛、花旗、摩根士丹利等,紛紛退出「聯合國淨零銀行聯盟(NZBA)」。原本堅守的1.5°C升溫目標,也在2025年被下修為「顯著低於2°C」,使部分碳密集產業得以繼續取得融資。從全球政策層面觀察,這不僅反映出市場對永續標準的審慎態度,也意味著 ESG 不再是一面倒的政治正確。

歐盟也釋出政策鬆綁訊號。歐盟執委會2025年提出的「永續簡化綜合方案(EU Omnibus)」,調整法規適用門檻、放寬報告要求,目的在於減輕企業合規壓力,並提升產業競爭力。這些改變顯示,即使在支持永續的歐洲,政策制定者也開始為「務實永續」鋪路。

但這並非意味著 ESG 失去價值。包括新加坡、澳洲、加拿大等國,仍持續推動企業責任與透明揭露。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在2025年初仍發布新一輪氣候揭露指南,為全球市場提供統一架構。

國際能源投資需求也持續攀高。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數據,要控制升溫於1.5°C之內,全球每年需投入2.4兆美元。儘管金額龐大,若延遲行動,未來可能面臨更高的環境與財務風險。

從外部壓力到內部轉型:企業如何在混沌中找出路?

在全球政策逐漸分歧下,企業該如何穩住永續航向?答案或許在於「從內而外」的部門整合與治理創新。

企業若要在動盪中維持ESG價值,關鍵在於財務、資訊與永續三大部門的縱向協作與橫向連結:

  • 永續部門提供戰略目標與行動指南,作為整體推進的羅盤;

  • 財務部門評估永續投資的回報率與風險,協助策略判斷與資源配置;

  • 資訊部門提供即時、準確且整合的資料平台,成為決策的可信賴後盾。

例如:資訊部門透過自動化的ESG數據池平台,讓財務人員能快速評估碳排表現與綠色投資成效;永續團隊則據此設定具體減碳目標並主導內部行動。這樣的三方合作模式,不僅提升效率,更能強化永續作為企業核心價值的內化能力。

此外,透過設立董事會層級的永續委員會,將永續目標納入公司治理主軸,也可有效減少部門間的摩擦與落差。當財務績效、永續目標與技術工具得以整合時,企業才能真正將 ESG 從「形象工程」轉化為具體競爭力。

ESG的未來,不在於政治,而在於整合力

儘管全球永續政策面臨調整與質疑,但這並不代表ESG即將落幕。未來企業的挑戰,不再僅是是否「要不要做永續」,而是「如何做得更有效率、更具價值」。

當政策風向改變、外部壓力增加,企業唯有從內部找答案,才能在不確定中保持穩健。跨部門協同、數據驅動與財務導向的永續策略,將是企業邁向長期價值的關鍵路徑。

相關新聞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