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在美歐貿易關係頻臨爆發點之際,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與美國總統川普終於在關稅大限前夕達成協議,避免歐洲出口面臨關稅重擊。雖然雙方各自宣稱「達成雙贏」,但實際上,這場談判背後交換的籌碼與戰略讓步,遠不止汽車稅率那麼簡單。
關稅談判背後,是一場能源與戰略聯盟的重新定義
表面上,美歐同意將多數歐盟輸美產品的關稅降至15%,成功避免原本高達30%的懲罰性稅率。但仔細觀察協議條文,這其實是一場經濟與地緣政治的深度交換:歐盟承諾在未來三年內,向美國大量採購總額超過7,500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石油與核燃料,以取代俄羅斯供應來源。
換言之,歐洲以自身能源安全為代價,換得出口關稅的暫時喘息空間。這不僅重塑歐洲的能源佈局,更鞏固了美國作為能源出口大國的全球地位。
川普也不忘將此轉化為政治籌碼,宣稱歐盟將對美投資加碼6,000億美元,並加購數千億美元的美國軍事裝備。對他而言,這不只是貿易協議,而是一場重新界定跨大西洋同盟的交易。
汽車業鬆口氣 但傷痕仍在
對德國與法國而言,最直接的好消息莫過於汽車產業從關稅懲罰邊緣被拉回。此前,川普威脅對歐洲汽車加徵額外25%關稅,導致整個供應鏈陷入恐慌。
這回協議讓關稅從原本的27.5%降至15%,對汽車業無疑是一劑強心針,但如法國智庫「賈克迪羅研究所」指出,15%仍是一筆「可以承受,但絕不好受」的成本,尤其對中小型汽車零件商而言,恐怕仍是一場苦戰。
歐洲經濟多樣性成談判籌碼
協議也涵蓋半導體與製藥等產業,這些正是歐洲經濟韌性的核心。尤其愛爾蘭仰賴藥品出口維生,而川普本月初才對該產業發出徵稅200%的威脅,讓市場瞬間震盪。如今則透過雙邊關稅豁免協議化解危機,反映出歐盟在產業多元化上的戰略價值,足以與美方談判。
同時,飛機、農產品與化學原物料等產品也獲得部分豁免,顯示雙方盡力將「破壞性衝擊」控制在可管理範圍之內。
鋼鐵仍未脫險 酒類談判拉鋸中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鋼鐵依舊面臨50%高額關稅,雖然范德賴恩指出已就「配額制度」達成原則性妥協,但細節尚未公開,業界仍處觀望狀態。
而象徵法國、比利時與荷蘭文化價值的酒類產品,目前尚未確定是否獲得豁免。葡萄酒與啤酒是否被納入低關稅或免稅清單,將成為下階段技術性談判的核心焦點。
這不只是貿易協議,更是地緣重新定位的開場白
川普一向以強硬貿易姿態出名,此次雖未徹底引爆美歐貿易戰,卻成功將歐盟拉向美國能源與軍事產業的消費端。從某種角度看,這份協議既是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的反擊,也在美中對抗格局中,將歐盟更多納入美國戰略軸線。
對歐洲來說,雖然成功避免了當前的出口危機,但也在無形中讓出更多經濟自主空間。未來若面對另一任美國總統是否續守承諾,或重新舉起關稅大棒,恐怕仍是歐盟無法忽視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