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一場原本被視為例行、低調卻具象徵意義的過境安排,正引爆一場關於「台美關係是否翻篇」的深層討論。根據《金融時報》與多方外交人士證實,總統賴清德原訂8月出訪南美洲友邦時,計劃依過往慣例過境美國,但卻因中國施壓、美方最終未批准而被迫取消。前駐紐西蘭大使介文汲更直指:「這是從未發生過的情況,台美之間正在出現歷史性的轉折。」
從例行到異常:過境美國為何突然「卡關」?
過去近30年來,台灣歷任總統出訪友邦時,幾乎皆會安排過境美國,成為台美之間一種「外交默契」的延伸。無論李登輝時期引發「兩國論」風暴,或蔡英文多次以過境名義與美國政要會晤,這種「非正式但高度象徵」的行程從未被中國成功阻擋。然而這次,卻在行程臨近前突然生變,引發各界譁然。
據資深外交官介文汲透露,總統級過境行程通常須提早至少三個月與美方溝通並取得口頭承諾,才能展開細節規劃。他指出:「消息未經美方點頭不會釋出,現在突然取消,代表美方態度由支持轉為反對。」
川普干預的可能性浮出水面:對中示好?對台降溫?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指出,這次否決賴清德過境的決策,疑似來自美國總統川普本人。此舉與日前傳出川普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籌備高層會晤的消息不謀而合。儘管白宮與國務院未做出正面回應,但介文汲與其他觀察人士普遍認為,這絕非國務院的技術性安排,而是「來自更高層的政治決策」。
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也罕見發文批評此舉「釋放危險訊號」,擔憂美國正逐步在台灣議題上退讓,面對中國壓力「選擇噤聲」。
從戰略盟友到工具性夥伴?台美關係現實主義化的警訊
這次事件並非孤例,而是累積許久的戰略邏輯轉向。介文汲指出:「川普政府的外交哲學是徹底的現實主義,不在乎盟邦情誼,只在乎利益交換。」台灣長期以來將自身定位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關鍵民主夥伴,不僅在半導體戰略上讓台積電赴美設廠,亦在匯率、貿易、供應鏈等多項議題上主動配合華府。然而,這種高度配合,是否真能換來安全承諾與尊重對待,事件已給出一個不樂觀的答案。
介文汲直言:「從升值新台幣、到允許美國晶片企業主導台廠策略,我們所作的讓步是否得到對等回報?現在看來,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從角色錯置到籌碼匱乏:台灣該如何回應新形勢?
此次事件對台灣最大的啟示或許不是「是否出訪」,而是如何重新理解在美中博弈中自己的位置。當台灣仍寄望美方撐腰、寄託於道義支持時,華府卻可能正準備與北京交換籌碼,將「台灣問題」視為靈活操作的戰略籌碼之一。
介文汲提醒:「唯有增加自身的外交槓桿與戰略選擇,讓美國知道台灣不是唯一選項,美方才會更重視這段關係,否則就會被當作可被擺弄的棋子。」
從此次事件看見的,不僅是一場過境風波,而是一個信號:台美關係可能正進入一個「去浪漫化」的現實主義階段。對賴政府而言,這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外交壓力測試。而對台灣整體而言,則是一面鏡子,提醒我們,不應將所有希望押注在單一國家的善意上,更應尋求實質戰略自主與多元平衡,這或許才是風險時代下真正的「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