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台灣人氣YouTuber「眾量級CROWD」近年人氣高漲,原本以情侶互動與生活挑戰影片吸引百萬粉絲,如今卻因一連串家族內控與財務爭議,從網紅舞台走上司法審判席。
根據新北地檢署調查結果,該團體幕後營運的家族公司「群海公司」捲入高達3,000萬元以上的資金侵占與逃漏稅案。創辦人之一的張家寧,其母親、妹妹與父親皆遭到起訴,當事人張家寧也因擅自更改頻道密碼,觸犯《妨害電腦使用罪》。
從網紅經濟轉向司法糾紛,這起案件不只讓觀眾震驚,更揭開了自媒體時代「家族式經營」的潛藏風險。
從創業夥伴到法庭對立:網紅頻道的經濟主控權爭奪
2018年,「眾量級CROWD」以情侶搭檔形象在YouTube走紅,營運與財務事務則交由張家寧的母親曾淑惠以10萬元資本額成立「群海公司」管理。表面上是穩健經營,實則財務權限高度集中,根據檢方指出,將近3,000萬元的頻道與社群收入,全數匯入張母私人帳戶,並用於卡費、保險與外幣定存等非營業用途。
更令人質疑的是,張母還在2020年將「眾量級」商標登記於自己名下,並於隔年將公司資金1,281萬元轉出至其他家庭成員帳戶。後續還涉嫌指示張家寧之妹、父親偽造11名員工薪資支出,企圖規避稅務申報,涉及逃漏稅高達1,609萬元。
檢方依據《稅捐稽徵法》、業務侵占與背信等罪,對張家寧母親曾淑惠正式起訴,家寧的父親與妹妹則被依「幫助逃漏稅」共同起訴。
此外,張家寧在雙方分手並發生經營權爭議後,未經王崇睿(Andy)同意擅自變更YouTube頻道密碼,被檢方以妨害電腦使用罪起訴,這也成為創作者「數位資產歸屬」的新型法律爭議案例。
從YouTube黃金頻道到家庭公司陷阱,自媒體經濟亟需制度化經營
這起糾紛,遠不止是一場情侶分手的後遺症,更是自媒體產業在爆炸性成長後,長期缺乏監督與制度化的縮影。許多創作者初期為了信任與便利,將營運權交由親人處理,卻在規模成長後,反而種下了管理與法律風險的種子。
在這個案件中,資金流向、稅務申報、商標歸屬權與頻道控制權全都未經專業規劃,甚至未設立獨立法人或第三方會計審核機制,導致關係惡化後全面爆雷。觀眾看到的是「網紅鬧翻」,實際上是數位經濟時代「資產無邊界管理」的典型風險案例。
此外,此案也凸顯台灣數位內容創作者對於商業結構與法律意識普遍不足。包括商標歸屬應由公司法人持有,營收應設獨立帳戶,而非個人名義收款、分配;頻道與平台帳密更應以共同協議方式儲存、註冊,並明定異動程序,這些常識在案件中幾乎全面失守。
流量之後,制度之前:數位創作者的下一堂課
「眾量級CROWD」事件是一次警示,也是一面鏡子。隨著YouTube、Instagram、TikTok等平台創作者成為新經濟主力,其背後的商業結構也必須從「家庭代工」走向專業分工與制度治理。
這不僅關乎稅法與刑法,更關乎信任與創業倫理。創作者若忽略了這些底層結構,只專注於流量與內容,那麼再高的點閱率,也撐不起一間不堪一擊的內容企業。
當創作成為事業,信任就不能只是口頭承諾;當頻道變現金牛,法律與制度就不再是選項,而是保命符。這起從戀人走到法庭的風暴,或許將成為未來所有內容創業者最該上的一堂「經營風險管理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