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726大罷免落空後,民進黨正面對一次政治意志與黨內分裂的雙重壓力考驗。總統兼黨主席賴清德雖在中常會上為首波罷免失利公開道歉,卻並未踩煞車,反而親自下令中央黨部全力協助第二波8月23日罷免行動,展現「與公民同行」到底的態度。
然而,民進黨內部對是否該繼續推動罷免已出現顯著分歧。中常委王世堅今日在中常會前罕見語出激烈,呼籲黨應立即撤案止戰,並直指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應「自知之明、知所進退」,更以帶來的「一包衛生紙」象徵性諷刺柯建銘「自己擦屁股」。
罷免風暴:民主深化還是社會撕裂?
王世堅指出,726罷免行動不僅未撼動在野立委,更造成社會撕裂、民意反感,反問罷免是否已偏離初衷。「罷免變成政治復仇工具,與民進黨所標榜的民主價值漸行漸遠」,他甚至引《戰國策》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認為賴清德身為國家領導人,不應再為這場罷免政治消耗個人聲望與國家前景。
然而,王世堅的主張並未獲得全面支持。中常委陳茂松與立委吳思瑤在中常會上接連發言挺罷團,認為面對「毀憲亂政」的國會亂象,絕不能妥協。「選舉、罷免、創制、複決是人民神聖的權利,不能輕言放棄」,陳茂松強調行政團隊必須展現硬骨頭,對不義立法堅決反制。
吳思瑤更表態即使「戰死沙場也要戰到最後一刻」,表達與民間團體站在同一陣線的決心。她認為,對話雖然必要,但民進黨更應珍惜與公民社會累積的戰鬥情感與共同價值。
黨內不同調:策略失衡還是正常民主摩擦?
雖然中常會討論激烈,但身為罷免行動主要推手之一的柯建銘,會中並未針對爭議發言。據轉述,他僅針對立法院當週進度進行簡要報告,語帶保留、未明確回應批評。
黨內消息人士指出,柯建銘選擇低調應對,可能是顧慮黨內情勢過熱,不願在公開場合擴大裂痕。對比賴清德仍強調「走完最後一哩路」,黨內目前呈現的是「路線之爭」:是選擇政治動員繼續衝刺,還是暫時冷卻戰場、收攬民意?
代理黨秘書長何博文則試圖給予黨中央較穩定的論述。他表示823罷免區活動將持續推進,並且會更強化地方黨部與罷免團體的協作,強調黨的責任在於「陪伴公民到最後」。針對726失利,他也證實黨部已安排巡迴拜訪罷團,彙整意見進行檢討。
罷免第二回,民進黨走在鋼索邊緣
對民進黨而言,823罷免行動已超越單一政治行動,成為一場「黨魂保衛戰」與「民間連結存亡戰」。放棄,可能引發基層與公民團體失望;繼續,則須承擔再次敗北、社會反感與黨內更深裂痕的風險。
王世堅的「冷水」與吳思瑤的「熱血」代表兩種不同戰略思維:一方主張戰略收手、修復民意與黨內信任;另一方則強調理念堅守,拒絕妥協、不願對違憲立法讓步。這場對話其實正映照出台灣民主的複雜性,罷免權作為憲政機制的延伸,如何平衡制度行使與社會穩定之間的界線,是所有政黨都必須正視的議題。
若民進黨無法處理好內部矛盾與外部社會觀感,就可能在「民主深化」與「政治對抗」之間兩面不討好,最終反傷元氣。
823,是民進黨重整旗鼓的關鍵節點,也可能是其與社會再一次碰撞的臨界點。罷免,不只是民間的工具,更是對一個政黨政治智慧與謙卑度的考驗。民進黨能否在此戰中理性收攏共識、妥善處理內部分歧,將決定其是否真能帶領台灣走向更成熟的民主政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