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當舊宿舍成了音樂起點,一場關於夢想、教育與地方再生的實驗正在竹東悄悄展開。來自原住民新生代音樂教育團體「親愛愛樂」,近期進駐台鐵竹東舊宿舍區,攜手築愛協會,打造全新藝文基地「音樂巷」,以週末固定音樂會形式,串起竹東在地文化與外來遊客的感官連結。
這群來自山林與社區的音樂人,不只是演奏者,更是教育者與空間的修復者。音樂巷的成立,不只是場地更換,更是一場文化翻新。「親愛音樂文化基金會」執行長熊其娟表示,除自身樂團外,更廣邀各類型音樂人共襄盛舉,希望在兩個溫馨小型音樂廳內,讓每位觀眾與演出者的距離更貼近,感受音樂的真誠與純粹。

週末音樂會自今年一月起,每週六下午2點半至4點半演出,並提供精緻下午茶,門票600元。傍晚則開放免費戶外表演,將藝文推廣向外延伸,讓不同收入、背景的民眾皆能接觸音樂。「音樂不應只是城市菁英的特權,而是人人都能懷抱的溫暖夢想。」創辦人王子建說。

值得一提的是,這並非純粹的演出場域,更是生活空間的轉化實驗。築愛協會理事長邱媛美指出,園區原本破損嚴重,靠著王老師與孩子們一磚一瓦修復完成,從廢墟中建構希望,象徵著音樂教育不只是輸出知識,而是一種共同創造的過程。
除了定期音樂會,親愛愛樂也同步推廣「社區音樂共學」概念,提供週末課程與公共樂器,包括鋼琴、爵士鼓、鐵琴等,讓鄰里居民自由借用。這樣的設計不只打破了傳統音樂教育的框架,更讓竹東這座小鎮,有機會成為一處以音樂為核心、以社群為根的文化聚落。

在文化資源集中於大城市的台灣,偏鄉或非都市地區往往難以穩定經營藝文活動。但親愛愛樂的嘗試,卻在此開出一條逆勢之路:不靠大型資本、不依賴行銷包裝,而是用教育、情感與社群連結扎根,從「聽見」開始,讓更多人「留下來」。
詳情可見音樂巷官網:https://musicalley.freestore.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