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針對美國近期啟動對台「對等關稅」政策,台美雙方談判再掀波瀾。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率團赴華府與美方展開新一輪面對面協商,於今(2)日清晨搭機返台。面對媒體追問談判進度,鄭麗君僅簡短表示:「談判還要繼續進行,我們會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稅率。」
儘管未見最終協議,但總統賴清德1日已搶先於臉書釋出初步成果,美方將原先規劃的32%對等關稅,階段性調降為20%,但強調此為「暫時性稅率」,真正結果仍有待總結會議敲定。換言之,20%關稅只是暫歇,後續仍有變數。
政策轉向下的行政壓力測試
台灣過去長期享有美方關稅優惠待遇,此次美方改採「對等關稅」機制,等同對台灣出口施加成本壓力。總統府與行政院緊急回應,行政院長卓榮泰已責成相關部會,全面檢討今年4月提出的《美國關稅衝擊特別條例》草案,強化對產業的支撐與補助機制。
賴總統也特別點名感謝第一線談判人員,包括副院長鄭麗君與經貿辦總談判代表楊珍妮,強調團隊是本於「國家利益、產業利益、糧食安全與國人健康」等四大原則進行協商。
觀察此次談判布局,政府似已預期美方將採取強硬態度,因而採取「邊談判、邊補破網」策略,一方面極力爭取降低稅率,另一方面也同步準備財政工具以穩定產業信心,避免外資與中小企業出現信任斷裂。
台美關係考驗實力而非情誼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蔡英文政府以來,台美關係被塑造為「歷來最友好」,但從這波對等關稅政策可看出,美方對經貿利益仍寸土不讓,未因政治盟友關係給予台灣特殊待遇。此一轉變,或可視為美國總統大選前貿易保護主義升溫的延伸,也顯示拜登政府在「對中抗衡」的地緣邏輯下,對盟友的經濟要求更趨現實與對價。
台灣若無法靠談判取得實質讓步,未來在汽車零組件、鋼鐵、農產品等出口項目恐將面臨實際壓力。因此政府後續如何就各產業別設計針對性補貼,並在國會溝通過關,將成為行政團隊的政策壓力測試。
台美經貿關係再度來到試煉時刻。談判桌上的結果不僅關乎出口廠商的利潤,更反映出台灣政府在面對大國經貿壓力時的應變能力與制度韌性。眼下談判仍未落幕,暫時性的20%關稅只是緩衝期,真正的挑戰才正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