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台南市北門區豪雨成災,文山里積水不退,基層怒火一觸即發。文山里長陳英信今(2)日凌晨緊急帶領居民排查上游水路,發現新建水閘門在暴雨期間竟無人操作,里內積水倒灌。氣憤之餘,他邊開閘邊直播怒罵:「政府真的很爛!什麼防災?防你去死啦!」引發網路熱議。
此次受災區域為台南北門文山里「二重港排小排」抽排水系統周邊。陳英信表示,政府斥資興建的排水閘門,風災來臨時卻淪為擺設,導致積水滲進社區,「抽水機可以用,水門卻不開,要百姓自己來開,這像話嗎?」
對此,台南市政府水利局回應,該閘門目前尚未正式驗收,屬施工單位管理,清晨4時因潮位滿載、外水壓力過高,若開閘恐引發倒灌,直到上午9時潮退才適合開啟。市府也承認目前水門仍未移撥至公所代管,後續將調查施工與管理是否有疏失。
然而,這番解釋並未平息地方不滿。從現場影片可見,陳英信帶著居民沿排水路線步行察看,當場發現數處閘門緊閉,積水無法下泄,居民只得徒手打開閘門緊急排水。陳當場怒批:「做了幾千萬的排水設施,結果大雨來了還是靠人民救自己,這叫什麼政府?」

地方治理的「失聯現場」
從這次事件可見,災害發生時,中央與地方、工務體系與民間之間的斷鏈,依然存在。在設施尚未驗收、權責未明的狀態下,防災系統形同虛設,最終仍需仰賴基層「土法煉鋼」的應變。
類似狀況並非首見。近年來多次地方水患都揭示同一問題:軟硬體建設完成後,若未明確交接、訓練或設置緊急操作機制,災難來臨時,設施反而成為阻力。
此外,里長憤怒開直播的行為,也反映當前地方民代角色正快速變形,不再只是傳遞民意,而是直接扮演監督、揭弊甚至行動者角色。這類基層「現場政治」的浮現,正好補足公部門行政反應緩慢的缺口,也突顯出制度設計與現實落差的張力。
水閘門未開,只是行政失能的冰山一角。災後追責不應止於責怪誰沒開閘,更應深究:為何工程完工後缺乏操作機制?緊急聯繫通報為何失效?這些問題若不處理,再多的工程預算也只是繼續築起一堵與民眾脫節的堤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