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財經【特寫報導】毛孩超車娃娃車:台灣寵物數首度超過兒童 600億市場浮現新家庭結構

【特寫報導】毛孩超車娃娃車:台灣寵物數首度超過兒童 600億市場浮現新家庭結構

圖 /depositphotos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在少子化浪潮席捲之際,台灣家庭結構正悄然轉型,一場「不生娃、養毛孩」的社會現象已不再只是網路玩笑話。根據農委會統計,2023年台灣登記在冊的寵物犬貓數量正式突破279萬隻,首次超過1至14歲的兒童人口275萬人,這場由寵物引領的「家庭革命」,或許正在重新定義「養育」的意義。

寵物超越孩童 台灣家庭的新核心成員

這場改變不是偶然。從2018年起,毛小孩數量就已超越新生兒;到了2022年破200萬,2023年更逼近300萬。反觀台灣的新生兒數卻連年探底,2024年預估僅剩13萬人左右,創歷史新低。

不難發現,對於年輕世代而言,「不婚不生但不能沒狗」已成為現代生活的主旋律。飼養寵物成了延伸情感、緩解孤獨甚至是實現「家庭想像」的替代方案。毛孩取代嬰孩,成為家庭新核心,不再只是陪伴,而是情感的寄託與責任的承擔。

養小孩太貴 養寵物剛剛好?

與其說年輕人「不想生」,更應說是「不敢生」。高房價、高工時、低薪資,再加上教養責任壓力,讓許多年輕人選擇將「愛與照顧」轉移到不會頂嘴、也不會上補習班的毛小孩身上。

以目前統計來看,台灣飼主平均每月為寵物花費2,449元,年均支出近3萬元。雖然也是筆不小的開銷,但與撫養一個孩子所需的數百萬元相比,飼養毛孩顯得可控且回報情感穩定。

此外,寵物無需接受義務教育、不用考學測,也無需面對競爭殘酷的升學壓力,反而讓飼主更能專注在「陪伴」本質。

龐大市場崛起:從保姆到便利商店 商機滾滾來

寵物成為「孩子」,對應的照顧與服務自然水漲船高。寵物保姆、寵物旅館、行動洗澡車、行為訓練師……這些原屬於高端利基市場的服務,如今逐漸成為都會區的日常。

根據經濟部資料,2023年台灣整體寵物經濟產值已達600億元,其中光是食品市場便佔去超過一半(約308億元)。便利商店、公園周邊店家也順勢搶攻「寵愛商機」,推出主打高品質、機能性、友善飼主與流浪動物的商品與活動。

全家、7-ELEVEN等通路發現,毛孩消費力可不容小覷。在住宅區與公園周邊,寵物商品銷售額甚至可高出一般門市2至3成。

台灣還是寵物「半」友善社會

儘管毛孩經濟看似蓬勃,但台灣的「寵物友善文化」仍有提升空間。部分標榜寵物友善的餐廳、旅宿其實仍設有諸多限制,例如強制進籠、限制體型、要求佩戴禮貌帶等,這在歐美等國家已逐漸不合時宜。

寵物保姆Energy就指出,相較於台灣,國外的寵物友善空間更真誠與包容,也更能讓毛孩享有「家庭成員」的對待。若台灣能進一步優化基礎設施與社會氛圍,寵物產業的發展空間將更為可觀,甚至有望突破千億大關。

從「育兒焦慮」到「毛孩經濟」:我們其實在尋找的是情感的歸屬

這一波寵物熱潮,不只是對傳統家庭結構的挑戰,也透露出現代人在都市生活中的孤獨與情感空缺。當生活壓力讓生養小孩成為奢望,毛孩就成了更溫柔、更自由的情感寄託。這不僅是經濟選擇,更是心理選擇。

但這樣的選擇,也提醒政府與社會:當年輕人不願成家育兒時,問題並非價值觀的偏差,而是制度環境的失能。能否從「毛孩經濟」的成長中,重新思考如何打造一個更適合「人」生活與生育的社會,才是少子化時代最該回答的難題。

相關新聞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