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在溫馨廣告與父親節特賣的熱潮中,我們是否忽略了父親們真正的心聲?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的最新調查,台灣有高達43.3%的育兒爸爸出現中度以上憂鬱傾向,近六成自認經濟壓力沉重,卻有過半選擇沉默不求助。在掌舵家庭的責任背後,爸爸們的內心正默默承受著巨大的情緒壓力,而這些痛苦,常常被「堅強」、「沉默」的標籤所掩蓋。
【數據說話】每10位爸爸就有1位覺得「自己沒價值」
兒福聯盟針對全台547位育有18歲以下孩子的爸爸進行調查,採用國際常用的DASS-21心理健康評量工具,發現有14.4%處於重度或極重度憂鬱狀態,更令人震驚的是,每10位爸爸中就有1位表示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或「生活沒有意義」。
這些數字不只是冰冷的統計,更是揭開了台灣父職角色長期以來「被隱形」的現實。
【壓力四面八方】上有老、下有小 還要扛經濟與情緒
在所有壓力來源中,經濟問題(72.6%)與教養孩子(55%)最為沉重,接著是職場挑戰、家務分擔與伴侶溝通困境。特別是近兩成爸爸同時照顧年邁父母與年幼子女,成了典型的「三明治世代」,身心壓力雙重包夾。
儘管如此,調查指出,有近六成爸爸對家庭財務表示吃緊或無法應付,其中約23%的人表示收入、工作或投資已遭受直接衝擊。
更值得注意的是,60%以上的爸爸即使目前經濟尚未受影響,也深感焦慮不安,反映出不穩定的經濟環境早已成為無形重壓。
【沉默的代價】壓力不只傷自己 還影響孩子
令人憂心的是,超過55%的中度以上憂鬱爸爸從不尋求協助。壓力被壓抑,但並未消失,而是悄悄地反映在親子關係中。
調查顯示,憂鬱傾向較高的爸爸,有三分之一坦言自己常因疲憊忽略孩子、或對孩子大聲責備,這些行為可能無意中影響孩子的情緒發展與安全感。而在情緒健康較佳的爸爸中,這些負面互動的比例則明顯較低。
【育兒參與上升】爸爸願意陪 但制度跟得上嗎?
雖然壓力龐大,但現代父親的角色也正在改變。超過四成的爸爸表示在育兒中與媽媽「平均分工」,不再只是家庭邊緣人,而是主動陪伴、參與孩子的生活。
然而,當孩子需要他們時,他們能放心請假嗎? 調查指出,有近三成爸爸不敢請假陪伴孩子,原因包括擔憂影響升遷、遭受同儕異樣眼光,以及無法負擔薪資損失。
「爸爸也會累」:讓男性心理健康走出陰影
這項調查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在父親角色被期待堅強、穩重、沉默以對的文化中,是不是也讓爸爸失去了傾訴與求援的空間?
台灣社會對「父愛如山」的想像,往往忽略了山也是有崩塌的一天。情緒困擾若未被正視,不只危害爸爸個人健康,也可能波及整個家庭系統。
兒福聯盟呼籲政府應從政策層面推動男性心理健康支持機制,例如夜間心理諮詢、男性專屬心理專線等服務;企業也需重新檢視考績制度與彈性工時設計,打造真正讓爸爸「敢請假」、「能請假」、「不被標籤」的工作環境。
父親節 我們該送爸爸的 也許不是領帶 而是理解
父親節,除了問候與禮物,更重要的是一次真誠的對話、一個讓爸爸安心卸下面具的空間。
不是每個爸爸都說得出口,但每個爸爸都值得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