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政治核三延役公投爭議延燒 黃國昌推『深孔地質處置』引熱議 專家:技術未成熟

核三延役公投爭議延燒 黃國昌推『深孔地質處置』引熱議 專家:技術未成熟

圖 /黃國昌 臉書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在昨(13日)舉行的核三延役公投第四場意見說明會上,民眾黨主席黃國昌拋出一項引人注目的解方「深孔地質處置」(DBD,Deep Borehole Disposal),主張可將高階核廢料透過鑽井方式注入地表下 3 至 5 公里深的結晶岩層,以天然地質作為屏障,達到長期隔離。他強調,這項技術在國際間已有支持,具高度安全性與可行性。

然而,這番言論隨即引發網路與環保團體的熱烈討論。支持者認為,DBD 相較於傳統的 深層地質處置(DGD) 不需大規模地下坑道工程,成本與施工風險相對較低;但反對聲音則指出,台灣地質年輕且活躍,挖掘幾百公尺便可能遇到溫泉、地熱水或斷層,地震活動頻繁更增加工程與長期安全的難度。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對此直言,DBD 技術並非新發明,早在 1957 年就已提出,但至今仍停留在研究階段,尚未有成熟的商業化或大規模實證案例。該平台強調,無論是 DBD 或 DGD,都必須建立在極度穩定的地質條件上,並需考量地震、火山、地下水滲流等風險,以及數百年至數千年持續監測與跨世代管理的挑戰,這不只是工程問題,更涉及社會、政治與財務層面的長期承擔。

黃國昌提出 DBD,反映了在核電與核廢議題中,「尋找技術突破」已成為部分支持核電陣營的重要策略。然而,台灣特殊的地質條件與地震頻率,可能使這種國外仍在測試階段的技術更難落地實行。從政策溝通的角度來看,與其過度樂觀推銷技術成熟度,不如誠實面對其尚需克服的長期科學與治理挑戰,才能在公投辯論中取得更廣泛的社會信任。

相關新聞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