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社會台灣紀錄片《無死之歌》首播 挑戰華人死亡禁忌 探索生前告別與重生

台灣紀錄片《無死之歌》首播 挑戰華人死亡禁忌 探索生前告別與重生

圖 /Madi Huang YT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在華人社會,死亡長久以來被視為禁忌,往往避而不談。然而,迴避只會讓我們錯失做好準備的機會,留下遺憾。金頻道有線電視最新推出的紀錄片系列《無死之歌》,嘗試用溫柔卻深刻的方式,引領觀眾直面死亡的議題,並從「準備告別」、「告別整理」到「重生再起」三大層次切入,讓死亡成為一場生命教育的契機。

第一章〈擺渡〉:在生前告別中找到勇氣

「死亡可怕嗎?」這一集從「生前告別式」談起。不同於傳統莊嚴的喪禮,生前告別式允許人在還活著的時候,與摯愛的人們提前道別。節目邀請花藝設計師與體驗者分享觀點,嘗試打破人們對「告別」的刻板印象。這樣的儀式,不僅是死亡的準備,更是生命的一次反思,提醒我們珍惜有限的時光。

第二章〈善後〉:清理是放下,也是重新出發

第二章走入「撿骨」的世界。來自三峽的青年李軍賢,自十二歲起便子承父業,接觸這項逐漸凋零的傳統。隨著土葬式微,撿骨師的角色似乎被時代淘汰,但李軍賢仍堅持,以善念為往生者做最後的整理。這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情感的釋放。節目藉此提出反思:當「入土為安」已逐漸式微,新的告別方式該如何承載親屬對亡者的思念?

第三章〈牧歌〉:死亡的另一種重生

最後一章聚焦於獸骨藝術家「雞男哲學」。他拾起山林裡的動物遺骸,將其轉化為燈具、戒指、髮簪等日常用品,賦予逝去生命新的形式。他的創作不僅挑戰人們對死亡的想像,也展現了生命循環的無限可能。節目透過這樣的藝術實踐,傳遞「死亡不是終點,而是另一種延續」的訊息。

紀錄片的社會意義

《無死之歌》並非單純的死亡探討,而是一首生命的詩歌。它透過不同角色的故事,打破對死亡的恐懼與偏見,啟發觀眾思考如何以更正面的心態面對「失去」與「重生」。在少子化與高齡化社會的背景下,這部紀錄片格外重要,它提醒我們:死亡教育並非陰鬱,而是幫助我們更勇敢、更溫柔地活著。

相關新聞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