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因在臉書評論台大校園性平事件時,張貼疑似含有受害人個資的截圖,引發輿論高度關注。今年5月,教育部將此案移交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調查,葉葉丙成並自5月26日起請假配合。歷時近三個月的調查今(22日)出爐,結論指出葉並未違反《性別平等教育法》。
據悉,調查認定葉的行為不適用《性平法》所規範的保密義務,也未構成「藉權力地位影響被害人受教權」的情形,因而不屬違法。不過,調查小組強調,葉身為政務官,應在行使言論自由時更加自我節制,並具備更高的數位隱私意識。至於是否涉及《個人資料保護法》或政務官規範,性平會則表示並非其審議範疇,建議教育部進一步釐清。
除針對葉丙成的部分,調查報告也點出台大校方應正面回應學生質疑。針對有學生聲稱因指導教授被迫退休而影響論文權益,調查小組要求台大透過正式管道說明,並提供必要協助,以避免學生學習權受損。
教育部則回應,將待雙方當事人正式收到報告後,再對外公布完整調查內容。
此案凸顯兩個層面問題:
首先,政務官的「言論自由界線」。葉丙成的案例說明,即便未觸及《性平法》,政務官仍需面對更嚴格的社會期待。政務官的一句話、一張截圖,往往不只是個人言論,而可能牽動整體社會的信任感。這與一般公民的自由不同,如何拿捏分寸,將是未來政治人物必須深思的課題。
其次,事件也揭露校園性平議題中「制度與隱私」的斷層。即便調查結論未指向葉違法,但學生對學習權益的憂慮卻未因調查結束而消散。若學校無法建立透明且有效的回應機制,恐怕只會讓性平事件延伸成更大的教育信任危機。
因此,教育部與台大除了依循法規處理外,更應正視社會對「數位隱私」與「學習保障」的期待,否則爭議將不會因結論而劃下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