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當許多企業還在猶豫是否投入人工智慧之際,台灣部分業者已經率先嘗到甜頭。AI不再只是實驗室裡的尖端技術,而是悄然滲透進飲料店、茶廠、漁場甚至宗教解籤服務,逐步重塑人們的生產模式與生活日常。
在新北市經營手搖飲品牌「UG樂己」的李姓店主直言,導入AI製茶機後,營運效率出現巨大轉變。「以前每天收攤要倒掉好幾桶殘料,現在幾乎沒有浪費。」他笑說,過去要花兩週訓練新人,如今只要兩小時。UG樂己背後的母公司「歇腳亭」,在董事長鄭凱隆主導下,大膽以AI當作二次創業的核心,企圖在激烈的手搖飲市場突圍。
不只是飲料業,AI應用正快速擴散。連鎖咖啡品牌路易莎將AI導入烘豆流程;台灣第五大茶廠立宇茶葉,推出AI品茗師;養殖漁業使用AI水下監測;中油則應用AI偵測地下油管滲漏,甚至北港武德宮還利用AI提供個性化解籤。這些案例顯示,AI已不再侷限於科技產業,而是滲入幾乎所有行業。
台大商研所教授詹文男分析,AI普及化的關鍵,在於「低成本工具」的出現,使中小企業也能負擔。他指出,那些成功的案例有一個共通點:領導者具備清晰目標與執行決心。這意味著AI不是萬靈丹,若只是盲目跟風,很可能淪為「燒錢卻沒效益」的空轉投資。
國際顧問公司麥肯錫則估算,AI長期應用有望每年為全球增加133兆新台幣生產力。對台灣而言,AI更可能在農林漁牧等長期依賴人力的行業中,發揮「槓桿」作用。例如農地管理因地形破碎而效率低下,但AI系統能快速進行數據分析,讓農地管理更精準高效。
值得注意的是,AI的滲透並非意味著「取代人」,而是重新配置工作型態。像白領階層的採購工作,過去要花上數天整理供應商報表,如今AI只需幾分鐘即可完成。正因如此,AI更像是一種「隱形助攻手」,幫人類從繁瑣中解放,將時間與精力投入更高價值的任務。
台灣正處在AI普及的關鍵時刻。那些率先行動的業者,已經累積數據、優化流程,逐漸建立競爭門檻;而仍觀望不前的企業,恐怕會在未來幾年被快速拉開差距。對企業來說,問題已不再是「要不要用AI」,而是「如何找到最適合的應用場景」。
AI能不能成為產業的加速器,最終取決於決策者是否敢於「先跳進去」,並且有耐心將其養成真正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