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114學年度起,代理教師獲得全年聘期與年年敘薪保障,福利逐步比照正式教師,但教育現場卻未出現明顯改善,學校招聘代理教師依舊困難重重。
台中市何厝國小教務主任蔡昌樺指出,制度保障僅限於擁有合格教師證的代理教師,對於許多「三招後才錄取」的代理代課教師而言,因資格不符而無法享有敘薪,吸引力自然不足。此外,以鐘點計酬的代課教師每月收入僅約2萬元,也讓不少師資無意投入。
不只薪資結構問題,近年社會「仇師」氛圍更成為壓垮教師意願的主因之一。蔡昌樺直言,部分家長動輒投訴、濫訴,使教師承受龐大壓力,「就算有資格,許多人也不願將教職當作長遠志業。」
中小學校長協會理事長陳清義則分析,少子化導致學校縮班疑慮,部分學校為避免員額膨脹,選擇聘用代理教師以維持彈性;加上退休教師出缺與各縣市教師甄試時程錯開,造成「重榜、棄榜」頻繁,讓代理教師職缺難以一次補齊。即便本學年代理教師可比照正式教師領全年薪水,他仍直言:「如果下網二十次都撈不到魚,那就代表魚池裡沒有魚!」
全教總高中職委員會主委巫彰玫認為,當前關鍵不只是「有無職缺」,而是「誰願意來」。要真正改善人力吃緊,除了薪資調升,也必須創造友善校園氛圍,減少訴訟壓力,否則再多的制度保障,仍無法留住優秀教師。
對此,教育部回應,高中以下學校的教師解聘停聘辦法才修正一年,目前正蒐集各界回饋,並將持續加強宣導,避免教師遭不當濫訴。同時,國教署也將推動友善校園計畫,鼓勵師生互助共好,降低親師衝突。
此一現象凸顯出,代理教師困境並非單靠「延長聘期、提高福利」就能解決。實際上,教育現場面臨的是三重壓力:少子化造成結構性缺口、薪資制度仍缺乏競爭力、社會氛圍讓教師工作高風險化。若不從「尊師氛圍」與「薪資待遇」雙軌並進,制度再怎麼修補,恐怕也難以吸引新血進入教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