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永續「台灣小農種碳專案」獲國際認證 助企業落實ESG、SDG目標防漂綠

「台灣小農種碳專案」獲國際認證 助企業落實ESG、SDG目標防漂綠

圖 /gettyimages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在全球經濟轉型加速的當下,永續發展與減碳行動已成為企業責任的重要課題。台灣的「努力小農種碳專案」近日進一步跨入國際減碳認證領域,不僅展現土壤有機碳封存的實際成果,也同時取得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永續發展影響力(Sustainability Impact)認證,涵蓋SDG 2(糧食安全)、SDG 3(健康福祉)、SDG 4(教育)、SDG 8(就業)、SDG 12(責任消費)與SDG 13(氣候行動)等多項指標。

專案背後的核心價值,在於將小農生產糧食的過程,轉化為企業永續績效的「價值鏈」。換言之,當企業購買小農的產品,不僅支持糧食供應鏈,也等同投資於減碳與碳封存效益,形成「契作永續影響力」模式。這樣的設計,不再只是消費行為,而是企業社會責任與永續投資的具體實踐。

不過,永續議題在國內外的討論常因「字母縮寫」過多而顯得艱澀。無論是ESG、SDG、GRI還是IFRS S1與S2,往往讓非專業人士望而卻步。正因如此,如何將這些專業語言轉化為簡單、可衡量且具備市場共識的「價格」與「價值」,才是永續能否落地的關鍵。

在國際市場中,自願碳交易(Voluntary Carbon Market, VCM)與碳信用額逐漸成熟,每一單位代表減少或移除一公噸二氧化碳當量。若這些憑證能與「小農碳封存」結合,不僅能為企業帶來減碳績效,更可同時推動農村經濟、食農教育與社區永續發展,形成多重效益。

台灣金融監管機構也正推動IFRS S1與S2的強制揭露,要求上市櫃公司分階段納入永續資訊與財務報表同步申報。此舉意味著企業必須強化碳排放計算與永續績效追蹤,而「小農種碳專案」正好提供一個可被驗證、具社會影響力的解方。

台灣在全球永續布局上,長期以來多處於跟隨國際規範的角色,如今「小農種碳」專案展現了反向輸出的可能性。它不只是農業與環境的結合,更是一個金融與永續投資的橋樑。若能持續深化量化標準、提升透明度,並善用國際公信力平台,台灣或可在「永續影響力投資」的賽道上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挑戰在於如何避免「漂綠」疑慮。企業若只是購買產品卻未能真實轉化行動,將削弱專案的價值。因此,建立公開註冊平台、持續監測及第三方驗證,將是專案能否獲得國際長期認可的關鍵。

相關新聞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