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據海巡署最新統計,自去年(113年)2月至今(114年)8月底,中國海警船已85次進入金門水域,平均每月約4.4次、每次停留約2小時。今年8月單月仍有4次航經紀錄。除此之外,中國其他公務船,包括海監、漁政、科研船等,同時期也有逾500次進入金門限制與禁止水域,其中光8月就多達24艘次。海巡署強調,國軍與海巡艦艇均已即時偵獲並全程併航驅離,藉此防堵中方的「灰色地帶認知作戰」。
與此同時,中國海警局8月25日發布聲明,宣稱福建海警「持續強化金門附近海域執法巡查」,並強調要「維護包括台灣在內的中國漁民權益」。但我方研判,中方此舉並非單純漁業管理,而是與其政治時機掛勾,尤其是在8月底至9月初,中共舉行上海合作組織高峰會以及九三閱兵等外交軍事大場面,顯然刻意選擇在敏感時點加大在金廈海域的存在感,營造「既成事實」。
海巡署直言,自今年2月「金門翻船事件」後,中共國台辦否認金廈水域存在限制或禁止航區,中國海警隨即頻繁出沒,假借「巡查」之名,實則進行騷擾。即便在7月兩岸簽署協商紀要後,中國公務船仍未停止進入我方水域,顯示其行動已從偶發性轉為「常態化」,甚至帶有政治恫嚇意味。
金門水域的對峙不只是單純海上執法問題,更是兩岸關係緊繃的縮影。北京選擇在國際聚焦時刻強化所謂「執法巡查」,除了要向國內塑造強硬形象,也意在對外釋出「主權歸屬」的訊號。此舉不僅衝擊區域安全,更讓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處境愈加複雜。
台灣必須持續強化情報與即時監控能力,並透過公開透明的資訊戰術來拆解中共的宣傳敘事。若僅視為「漁船保護」或「臨時巡查」,恐怕低估其長遠戰略目的。
海巡署也表態,將持續加強艦艇部署,並第一時間公布驅離畫面,以正視聽。這場「海上拉鋸戰」,短期內恐怕難以平息,金廈水域將成為未來兩岸角力的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