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台北地方法院,針對京華城弊案,裁定前台北市長柯文哲以7,000萬元交保、台北市議員應曉薇以3,000萬元交保,兩人均須佩戴電子腳鐐,並限制住居、出境與出海。同案被告、證人亦不得接觸。北檢則表示,將待收到裁定書後,再評估是否提出抗告。
柯文哲的律師透露,他對交保一事尚未立刻同意,認為需要「再行深思」,最快將於下週一(8日)再作最後決定。此舉顯示柯文哲在政治氛圍與個人清白形象之間,仍在權衡如何因應。
法院裁量與比例原則
法院強調,本案關鍵證人多已完成交互詰問,滅證與串供的可能性大幅降低,因此不再有持續羈押的必要。儘管檢方認為仍有其他證人尚未出庭,但合議庭指出,若僅因「尚未到庭」便延長羈押,恐違反憲法保障的對質詰問權,明顯與比例原則不符。
政治效應與輿論觀察
民眾黨隨後發出聲明,感謝法官「還柯文哲一個公平審判的空間」,並強調將協助柯文哲家人辦理交保準備。黨主席黃國昌則在臉書直言,7,000萬元對一般醫師家庭是難以負擔的沉重壓力,並批評此舉帶有「政治追殺」意味。然而,黨內雖強烈呼籲柯文哲點頭接受交保,但柯仍選擇保留態度,展現其強烈的「清白意志」。
從政治觀點來看,柯文哲若立即接受交保,或能獲得更多同情與支持,但也可能被解讀為「妥協」;若堅持羈押,則塑造出「為清白奮戰到底」的形象,卻可能失去短期內直接發聲的舞台。這場司法與政治交錯的拉鋸戰,無疑將成為台灣政壇接下來的焦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