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在「2025亞太永續博覽會—共榮x成長論壇」上,台積電再次展現其在企業永續發展上的企圖心與執行力。資深副總暨 ESG 委員會主席何麗梅透露,早在 14 年前,創辦人張忠謀便以一張手繪表格,為台積電描繪了 ESG 的雛形,將「如何為社會帶來貢獻」納入經營核心,成為今日企業永續 DNA 的起點。
隨後,台積電企業永續副處長張麗絨進一步說明,台積電自 2016 年起正式導入「重大性分析」,確保永續策略能聚焦在對公司與社會最重要的議題。每一份永續報告書都不僅止於揭露,更是推動公司內部持續創新的驅動力。她直言,員工常笑稱「每一年都要有新作為」,因為唯有行動才有內容能寫進報告書。
近年,台積電的永續報告書呈現出清晰的演進路徑:
-
2015 年:推動二手電腦再生,實踐資訊設備循環利用。
-
2016 年:強化化學品回收與再利用,深化廠內資源管理。
-
2024 年:進一步跨出廠區,與供應商合作設立國內「零廢中心」,把資源循環推升至新高度。
這樣的轉變,顯示台積電的 ESG 並非口號,而是逐步落實到供應鏈與產業生態圈。
台積電並未自我滿足,而是不斷向國際標竿企業看齊。以 水資源管理 為例,部分跨國企業早已設定「Water Positive」目標。台積電也緊跟國際趨勢,於 2024 年將「水資源正效益」列為重大議題,並設定在 2040 年達到 100% Water Positive。為此,台積電已布局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及地下水涵養,並強調未來將持續投入創新技術與水資源復育。
台積電的策略透露出兩個關鍵訊號:
-
透明化:透過永續報告書揭露績效,確保外部利益相關者能監督公司行動。
-
全員參與:不僅高層喊口號,而是將 ESG 轉化為日常工作文化。
換句話說,台積電正在建立一種「由下而上」的永續文化。這使得 ESG 不只是企業的附屬專案,而是與核心營運並行的治理模式。
台積電的永續行動,其實也具有戰略意涵。隨著全球晶片產業面臨碳中和與資源競爭壓力,誰能更早掌握永續標準,誰就能在國際供應鏈中搶占話語權。特別是在歐盟、美國推動「碳關稅」與綠色貿易規範的背景下,台積電的永續行動,不僅僅是企業責任,更是一種「市場競爭力的投資」。
台積電的「All-in」精神,顯示它企圖把 ESG 從「成本」轉化為「核心優勢」。未來能否把技術創新與永續治理雙軌並進,將是台積電在晶片產業中持續領先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