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前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因涉入京華城開發案,被控圖利及涉入政治獻金公益侵占案,歷經一年羈押後交保。台灣高等法院日前撤銷交保裁定,發回北院更裁。台北地方法院15日再度召開羈押庭,合議庭經近7小時評議後,最終維持柯文哲7,000萬元交保、北市議員應曉薇3,000萬元交保的裁定,並附加限制住居、出境及出海8個月,兩人須接受電子腳環與手機科技監控。
此次裁定,合議庭特別強調「比例原則」與「人權保障」。法官指出,京華城案關鍵證人多已完成詰問,剩餘證人雖尚未全數出庭,但在偵查中皆具結作證,相關供詞是否採信屬於後續事實認定問題,因此不宜以此作為繼續羈押的理由。
法院對「接觸證人」部分作出更細緻的規範。柯與應兩人不得對未作證的14名證人有騷擾、恐嚇或探詢案情的行為,但不等同完全禁止互動。至於起訴書中多達200至300名的證人名單,法院認為若一概禁止接觸,恐涉過度限制被告人身與通訊自由,因此僅限於不得有干擾或施壓行為。
審判長江俊彥在法庭上宣讀裁定理由時,場外支持者「柯文哲清清白白」的喊聲一度傳入,引來他嚴肅提醒,強調未來法庭內外秩序必須保持,避免干擾審理。
分析人士認為,這次裁定凸顯了法院在「偵查需求」與「憲法保障」之間的平衡思維。一方面,檢方強調柯與證人互動恐影響偵查純潔性;另一方面,合議庭則提醒司法不得因政治或輿論壓力,無限延伸對被告自由的限制。此舉既維護審判正當程序,也再次引發社會對高知名度政治人物羈押必要性的討論。
家屬則表達不同心情。柯文哲母親何瑞英心疼兒子因長期羈押健康受損,妹妹柯美蘭則指出,北院承受極大壓力,但相信裁定已展現司法專業。
此案後續發展,仍有待檢方是否再次提出抗告,以及未來審理過程如何平衡「偵查完整性」與「人權保障」的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