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政治淡江大橋合龍完成!40年難產重大工程明年通車 CNN選為2025最重要建築

淡江大橋合龍完成!40年難產重大工程明年通車 CNN選為2025最重要建築

圖 /賴清德 臉書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歷經超過四十年的規劃、流標與政權更迭,淡江大橋16日終於舉行合龍儀式,正式邁入最後施工階段。這座號稱全台最大跨海大橋,不僅將大幅紓解關渡橋交通壅塞,也被《CNN》列入「2025年全球最重要建築」之一,象徵新北交通建設翻開新篇章。

淡江大橋的歷史,幾乎是一部台灣基礎建設的政治縮影。最早在1980年代就提出構想,1990年代因「六年國建」計畫再次浮上檯面,但直到2010年才核定可行性規劃。2014年與2016年,國民黨政府先後推動第一、二標動工,完成台北港臨港大道與新民隧道、八里引橋。然而最艱鉅的主橋段,因結構設計特殊,七度流標,工程陷入停滯。

直到2017年,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拍板追加58億元預算,才讓計畫重回正軌,2019年由蘇貞昌主持第三標開工典禮。其間,計畫還歷經疫情、缺工、原物料飆漲、國際局勢動盪等挑戰,總經費從最初141億元一路增至230億元。

外界觀察,淡江大橋橫跨藍綠兩黨執政時期,每一階段都有政治人物留下足跡。馬英九、朱立倫見證了前期剪綵,賴清德與蘇貞昌分別在預算與開工上扮演關鍵角色,陳建仁任內也再追加經費。從某種程度來說,這座大橋不只是交通建設,更是跨世代的「政治工程」。

隨著「26B鋼橋節塊」合龍完成,大橋已進入最後調整階段,後續還需施作護欄、防風柵、隔音牆等設施。依交通部規劃,最快2025年5月能正式通車,串聯淡水、八里與北海岸,為民眾節省通勤時間,也有助於觀光與產業發展。

淡江大橋的重要性,不僅在於改善交通,而是凸顯「重大公共工程」在台灣必須經歷的政治協商與財務攻防。四十年過程中,政權輪替、地方反對、經費追加,一再驗證了大型建設的「時間成本」。未來淡江大橋若能如期通車,不僅是新北交通的里程碑,也是一堂政治與工程交織的現實課。

相關新聞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