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社會玄奘大學教授發起「搶救國庫聯盟」拒領普發1萬元呼籲資源用於長遠國策

玄奘大學教授發起「搶救國庫聯盟」拒領普發1萬元呼籲資源用於長遠國策

圖 /釋昭慧 臉書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政府普發1萬元政策即將上路,但民間出現不同聲音。玄奘大學宗教系教授釋昭慧近日發起「搶救國庫聯盟」,號召民眾拒領普發現金,並倡議政府設立「國家續命專款」,讓願意支持者可將補助轉入,專款專用於重大災變或外敵威脅時的國家急用資金。該聯盟強調,本週五將展開行動,時間恰逢立法院新會期開議,象徵向朝野喊話。

釋昭慧指出,台灣正面臨高齡化與少子化的挑戰,政府財政更應「用在刀口上」。她直言,即便有稅收盈餘,也應優先償還國債,而不是舉債普發現金,否則恐成為「短暫民心歡愉,卻留下世代財政包袱」。她透露,已有部分企業界人士私下支持這項運動,顯示這並非單一意識形態,而是跨越藍綠的公共訴求。

來自宗教與學術界的聲音也紛紛加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主任牧師黃春生呼籲,應以「公益與憐憫」為核心,把資源投入照顧弱勢;台師大退休教授葉國樑則提醒,中央與地方負債總額已突破20兆,拒領行動是為了讓社會重新思考「舉債普發」的長遠影響。中華民國台灣無任所大使劉柏君則強調,台灣真正需要強化的,是國防、外交、教育與社會福利,而非短期紓困式現金政策。

青年世代也有不同觀點。客委會青諮委員曾櫳震指出,與其普發,不如將資源投入文化傳承、語言發展與青年教育,這才是真正面向未來的國家投資。聯盟執行長何宗勳則表示,將於週五正式宣布下一步具體行動方案。

普發現金向來是討好民心的政策手段,短期效果顯著,但在財政吃緊、人口結構急速變化的時代,是否還能承受「全民一次性補助」的財務壓力,值得深思。釋昭慧等人提出「國家續命專款」的概念,本質上是一種象徵政治的行動,讓部分民眾選擇「放棄個人利益,支持國家長遠」,雖不見得能改變整體政策走向,但卻能引發社會討論,讓民眾重新審視「發錢是解方,還是治標不治本」。真正的挑戰是,台灣能否在「討好選民」與「健全財政」之間,找到平衡點。

相關新聞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