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行政院預計明年在院會拍板 「好孕三方案」,將投入 72.9億元經費,藉由生育津貼與人工生殖補助來緩解台灣嚴峻的 少子化危機。不過,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托盟)提醒,僅靠現金補助要有效提高 台灣生育率,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托盟召集人 王兆慶 引用中研院研究指出,若要透過金錢刺激生育,至少需要 每胎500萬元 的補助,才可能對出生率帶來顯著影響。相較之下,政策規劃的 每胎10萬元現金給付,實際效益有限,「頂多只能降低民眾的相對剝奪感」,並不會帶來實質性的「催生」效果。
人工生殖補助擴大 專家:作用僅「輕微正向」
新方案也調整 人工生殖補助,將39歲以下第一胎補助金額從 10萬元提升至15萬元,第二次治療補助則由6萬元增至10萬元。王兆慶強調,雖然國際研究普遍顯示人工生殖補助對出生率有正向作用,但幅度極小,若能帶動出生率增加 0.05%,「就已經要謝天謝地了」。
同時,方案納入 罹癌患者凍卵、凍精補助,但由於僅限特定癌別適用,實際受益人口有限,對整體出生數的影響仍屬邊際。
醫界看法:降低經濟壓力,仍有助部分提升
儘管學界對政策效益存疑,醫界則相對樂觀。台灣生殖醫學會前理事長陳美州 指出,年輕婦女的人工生殖費用約落在 15至18萬元,政府補助15萬幾乎可涵蓋九成支出,確實能減輕年輕夫妻的負擔。
新光醫院不孕症中心主任李毅評 進一步分析,若再加上地方政府如台北市的 2萬5000元補助,總額可達 17萬5000元,等於部分家庭治療「零自付」。他認為,這將能實質提升部分家庭的生育意願。
補助是必要但不足 結構性改革更關鍵
從政策面來看,行政院的「好孕三方案」反映政府正努力用 財政補貼 對抗 台灣高齡化與少子化壓力,但根據多項研究,現金補助對出生率的直接刺激效果微弱。
若要真正改善低生育率問題,除了補助之外,更需要 托育資源普及化、職場友善環境、女性就業支持 等長期結構性改革。否則,即便花費數十億元,政策最終也可能淪為「緩解焦慮」而非「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