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蘋果(Apple)9日秋季發表會推出 Apple Watch Series 11,外界原以為這會是蘋果延續「碳中和」宣傳的重要舞台,然而與過去兩年的高調環保論述相比,今年蘋果卻異常低調,產品環境報告中甚至完全看不到「碳中和」字眼。進一步檢視碳足跡數據,最新智慧手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減反增,引發外界關注。
環保承諾降溫 碳排數據引發反差
根據蘋果官方資料,Apple Watch Series 11 使用40%再生材料打造,包括100%再生鈷電池、100%再生鈦或鋁錶殼,並導入3D列印技術,原料使用量減半。供應鏈則強調全面採用風能、太陽能等再生能源。
然而,實際比較環境報告卻發現,Series 11(搭配鈦或鋁錶殼與運動型錶帶)的碳排量達 8.1公斤二氧化碳當量,反而高於前一代的8公斤以下數字。這樣的落差,使外界對蘋果「綠色轉型」的真實成效打上問號。
歐洲法院認定漂綠 碳中和說法受挫
蘋果曾以巴拉圭森林復育計畫作為碳抵換依據,將 Apple Watch 包裝成碳中和產品。然而,德國法院近期判決,蘋果此舉存在誤導,理由是該復育專案主要種植桉樹,且75%的土地租約僅至2029年,環境效益無法持續。法院認定其碳中和宣傳有瑕疵,禁止蘋果在德國繼續使用相關文案。
歐盟立法收緊 漂綠將無處可逃
歐盟即將在2026年上路的《消費者賦權綠色轉型指令》,已明文規定企業不得以碳抵換方式宣稱「碳中和」。同時,《綠色聲明指令》雖因程序暫緩,但隨著丹麥接任輪值主席國,預期將加快推動。這意味著蘋果未來在歐洲市場,將更難用模糊的環保口號來維持形象。
蘋果環保策略進入「真相時刻」
蘋果過去幾年積極以「碳中和」打造品牌形象,但今年低調轉向,顯示在歐盟監管壓力與司法判決下,單靠碳抵換已難再作為行銷工具。雖然 Apple Watch Series 11 確實採用更多再生材料,並改善製程,但碳排放數據卻上升,反映出 科技製造業的減碳難題:在產品性能、供應鏈穩定與環境永續之間,企業往往難以同時滿足。
從品牌戰略角度來看,蘋果可能正重新調整環保溝通方式,未來更需透過 透明數據與具體減碳成果,而非單一口號,來維持全球消費者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