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社會普發現金「不領取」選項引爭議 政院決定不增設新系統以免延宕時程

普發現金「不領取」選項引爭議 政院決定不增設新系統以免延宕時程

圖 /行政院發言人 臉書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行政院日前因應社會討論,評估是否在普發現金新台幣 1 萬元的領取系統中,新增「不領取」選項。然而,行政院今日正式表示,經跨部會研議後,若增設相關頁面,勢必需另建身分驗證系統,不僅增加個資被冒用的風險,也可能延誤整體普發時程,因此決定維持現有五大領取管道,不再新增「不領取」選項。

依財政部規劃,目前民眾可透過 直接入帳、登記入帳、ATM 領現、郵局領現,以及造冊發放 五種方式領取現金。此次「不領取」的倡議,主要源自玄奘大學教授釋昭慧及部分社團,認為若有人自願放棄領取,可象徵對公共財政的支持。

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指出,政院對於民間提出的構想抱持感謝態度,但在執行面需權衡成本與安全,若強行設置「不領取」頁面,勢必延宕整體流程。她強調,政府尊重每位民眾的自由選擇,但在政策推行上仍需確保普發作業能準時上路。

此次爭議凸顯兩個面向:首先,民間的「拒領、回饋國家」倡議在象徵意義上具有討論價值,反映部分民眾希望透過自律展現對公共財政的支持。然而,制度設計必須兼顧行政效率與資訊安全,若因少數人需求而影響普遍民眾的及時領取,勢必引來更大反彈。

其次,政府在回應此類倡議時,如何兼顧象徵層面與執行效率,是一大挑戰。或許未來可考慮在現金發放後,提供便利的「公益捐款通道」,讓自願不領者能將資金回捐公益,既維護制度單純,也回應社會期待。

相關新聞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