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面對快時尚帶來的環境衝擊,歐盟自2024年頒布《永續產品生態設計規範(ESPR)》,計畫自2027年起陸續針對紡織品等11類產品導入「可回收、易維修、減少有害物質」等設計要求,並推動數位產品護照與綠色採購。這不僅是歐洲內部市場的規範,更將成為國際供應鏈的新門檻。
台灣環境部資源循環署也積極回應,從生產、使用、回收再到再利用,推動「紡織循環策略」,並在2024年成立「紡織循環聯盟」,目前已串聯92家單位。今年調查顯示,公私部門循環採購已達5萬件再生聚酯纖維服飾,換算可減少1.7萬公斤舊衣與21萬公斤碳排放。
資源循環署9月19日特別表揚14家積極落實循環採購的業者,涵蓋電信、金融、零售、航空與研究機構,包括遠傳電信、遠東銀行、SOGO百貨、桃園航勤及中油研究所等,並有新光紡織、蓓蒂實業、華得來等供應鏈廠商共同投入,形成跨產業合作典範。

台灣若能及早卡位,將有機會成為全球永續紡織供應鏈的重要環節
在歐盟規範壓力下,紡織業勢必調整設計與材料來源。台灣具備完整的紡織供應鏈與研發能量,若能透過政策引導與業者配合,推動再生纖維標準化、認證化,甚至發展自主的「綠色品牌」(gMIT),將有助於提升國際競爭力,避免被新規範排擠出市場。
未來,循環署將持續推廣紡織品循環採購,目標至2026年前累計突破10萬件以上,並於2027年起逐步導入「紡織品綠色設計準則」,要求業者自願提高再生纖維比例。此外,也規劃建立數位追蹤與再生材料認證機制,並強化舊衣回收及智慧分選設施,藉此打造「台灣版綠色循環紡織生態」。
更多資訊可參考:
👉 環境部紡織品循環專區
👉 台灣環保紡織品推廣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