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後,洪水與泥流重創光復鄉,災情慘烈。連日來,來自全台各地的救援隊伍與志工湧入災區,數萬名「鏟子超人」不畏泥濘,揮汗投入清淤行動。然而,龐大的志工能量如何有效調度,成了災後復原的另一大挑戰。
近期有熱心民眾自發打造「鏟子英雄」網站(https://shovel-heroes.com/),讓志工可依地點需求直接報名,並清楚標示「救援區域」、「志工總數」、「急需支援」及「已完成」等資訊。平台同時提供集合地點、工具需求與報名按鈕,堪稱「數位分流站」。這項創新做法被網友譽為「繼口罩地圖之後的神級工具」,再度展現台灣社會的行動力與數位韌性。
災區現場,已有「中央志工分配站」與「慈濟志工站」協助分流,並由國防部軍卡接送志工進入部落展開任務。不過,仍有不少志工回報物資與餐食供應不足。倡議「鏟子超人」的石明謹呼籲,志工盡量自備補給,理解現場資源有限,避免額外增加調度壓力,「來救災,就得接受吃簡單一點的挑戰。」
「鏟子英雄」的誕生,映照出台灣民間數位創新的即時應變能力。從疫情時期的「口罩地圖」到今日的「災後志工地圖」,都突顯台灣公民科技的力量。這種自下而上的參與,不僅彌補了官方資源不足,更在危機中打造「互助網絡」。然而,如何讓志工分配更加制度化,並建立長期的數位防災機制,才是下一步台灣必須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