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國際AI 帶動雲端需求 美國數據中心被批「吃電怪獸」引發鄰避效應

AI 帶動雲端需求 美國數據中心被批「吃電怪獸」引發鄰避效應

圖 /depositphotos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隨著人工智慧浪潮推動雲端運算與數據中心需求暴增,美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能源挑戰。龐大的運算需求催生數據中心建設熱潮,但電力供應吃緊與電價飆升,正讓這場數位轉型背後的代價浮上檯面。

根據美銀美林報告,涵蓋美國 13 個州的 PJM 互聯電網容量價格在短短數年內暴漲,居民電費平均增加幅度高達 18% 至 25%。雖然公用事業費率受到監管,但電力與容量成本仍被部分轉嫁給一般民眾,社會反彈日益高漲。

目前至少已有 12 個州討論新政策,要求數據中心自行承擔電力使用成本,避免居民替科技巨頭買單。部分州如維吉尼亞、亞利桑那與科羅拉多,因居民對電力與水資源消耗的疑慮,數據中心計畫甚至出現放緩或喊停。

電力需求如「中型城市」 數據中心成新鄰避議題

分析指出,一座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的耗電量可達 100 至 300 兆瓦,相當於一座中型城市的用電量。當電網原本就供需緊張,數據中心便成為推升電價的直接推手,也引發噪音、水資源與土地使用等社區抗爭。

例如,亞利桑那州梅薩市的 Meta 數據中心遭遇水資源短缺批評;科羅拉多州斯普林斯市的項目因電價疑慮而放緩;維吉尼亞州威廉王子縣更因居民反對而撤銷數據中心分區授權;喬治亞州則直接暫停批准新案。

專家指出,AI 工作負載耗能比傳統雲計算更高,電力與社區矛盾勢必進一步加劇,可能拖慢雲服務擴張,甚至影響 AGI(通用人工智慧)的落地時程。

太陽能與儲能短期支撐 核能或成長期解方

面對能源缺口,美國能源結構轉型勢在必行。短期來看,太陽能與儲能將是主要支撐來源。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EIA)數據,未來新增電力裝機容量中,約八成由太陽能與儲能提供,反映再生能源正成為短期「止痛藥」。

然而,數據中心 24 小時不間斷的運行需求,使得僅靠間歇性再生能源難以滿足穩定性。天然氣發電將在短期內彌補缺口,而核能(尤其小型模組化反應堆 SMR)則被視為 2030 年代後的長期解方。微軟、亞馬遜與 Google 已經開始與核能供應商合作,嘗試為自家數據中心取得「專屬電力」。

AI 帶來科技進步,也同步暴露出能源與社會成本。數據中心正逐漸取代傳統工業,成為社區新的「鄰避設施」,挑戰決策者如何在經濟成長、民生電價與環境永續間取得平衡。

如果政策僅是「頭痛醫頭」,恐怕難以持續。美國需要的是更系統性的能源規劃,從分散式再生能源到跨州電網強化,再到核能等長期方案,否則數據中心的黃金年代,可能因電力瓶頸而受限。

相關新聞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