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清晨時分,一場驚心動魄的海上救援行動,在臺灣南部海域迅速展開。海巡署偵防分署空勤吊掛分隊於(27)日凌晨接獲通報,一名中國籍江姓船員在貨輪上因意外導致腳踝骨折,急需後送醫療。時間緊迫,空勤人員立刻啟動緊急任務。
高雄第三小隊直升機在清晨6時10分完成啟動檢查,6時29分自小港機場起飛,前往距離小港東南方約50浬的海域。當直升機於6時55分抵達並與新加坡籍「PSU TENTH」貨輪會合後,救援人員於6時58分降落甲板,展現高度飛航與登艦技術。短短15分鐘內,傷患便被妥善轉移至直升機上,隨即返航,於7時40分抵達小港機場,再由救護車送往小港醫院治療。
此次任務不僅展現海巡與空勤單位的協調效率,更凸顯臺灣在國際航運線上的人道角色。隨著臺灣周邊海域航運繁忙,海上事故與醫療緊急狀況時有發生,這樣的成功救援,再次驗證「空中即時醫療後送」是維護船員生命安全的關鍵。
然而,這類行動也反映出臺灣在國際航道中所肩負的壓力。除了日益頻繁的海上醫療救援,海巡單位還必須面對非法漁撈、走私及灰色地帶威脅。專家指出,若要兼顧「人道救援」與「海上安全防務」,未來除持續強化空勤救援能量,也應考慮與鄰近國家建立更緊密的跨國協作,以因應突發事件。
海巡署提醒,國人若在海上發現異常情況,包括走私、偷渡或外籍船隻可疑行動,可立即撥打「118」免費專線通報,相關資訊一旦屬實,還有機會獲得獎金。
這次行動雖然是單純的醫療後送,但它的重要性不只是「救回一條生命」。在國際航運繁忙的背景下,臺灣的地理位置使其不僅是航道樞紐,更是「海上人道救援第一線」。這樣的案例凸顯出台灣在區域安全中的軟實力,既是人道支援的象徵,也讓外界看見臺灣具備維護國際航運安全的責任與能力。
長遠來看,隨著AI與能源產業發展推動更多國際航運需求,海上醫療後送的需求只會增加,臺灣若能持續強化空勤能量,將在區域安全中扮演更具戰略價值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