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2025年不僅是聯合國成立80周年,也正值《永續發展目標》(SDGs)推動第10年,以及《巴黎協定》簽署10周年。這一年,被國際社會視為檢視全球治理成效與永續行動的關鍵節點,各國領袖齊聚紐約,出席第80屆聯合國大會與多場高階會議,討論和平、氣候與人權等核心議題。
德國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在大會開幕演說指出,「80屆聯合國大會是我們的機會」,她強調必須在國際分歧與戰爭陰影下,尋找共識,推動更有效的全球治理。
聯合國80年:成就與挑戰並存
自1945年成立以來,聯合國在教育、人道救援、公共衛生、難民保護等領域取得顯著成就。但烏俄戰爭、加薩衝突,以及人工智慧帶來的新挑戰,突顯多邊主義與國際合作的脆弱。當前,聯合國正透過「UN 2.0」倡議,結合科技與制度改革,嘗試重塑其在21世紀的治理角色。
然而,記者觀察,聯合國雖具道德權威,但在權力政治與大國競逐之下,其調停能力屢遭質疑。若缺乏強而有力的制度創新,改革恐流於象徵。
SDGs十年:進展有限 2030目標挑戰嚴峻
自2015年提出以來,SDGs確實推動了教育普及、再生能源成長與公共健康改善。根據聯合國最新報告,再生能源在2015至2024年間的成長率高達140%,遠超化石燃料。然而,全球仍有近半數指標停滯或倒退,特別是在貧窮、不平等與氣候調適領域。
台灣方面,雖非聯合國會員,但已兩度發布國家自願檢視報告,並有多個城市參與「地方自願檢視報告」(VLR),在國際永續體系中展現承諾。
但距離2030只剩5年,僅有18%的SDGs指標有望完成。記者認為,若國際社會無法在「糧食系統、能源、教育、數位、就業、氣候」六大關鍵領域加速轉型,永續藍圖恐成「空談」。
巴黎協定十年:承諾與落差的矛盾
2015年《巴黎協定》確立將升溫控制在1.5°C的全球共識。然而,10年過去,全球仍朝向3°C升溫前進,遠未達成目標。雖然已開發國家在2022年達成每年1,000億美元的氣候資金承諾,並於2024年提出更高目標,但多數國家至今仍未提交最新的「國家自訂貢獻」(NDC3.0),行動落差明顯。
COP30將於今年在巴西舉行,被視為巴黎協定十周年的重要檢驗。作為亞馬遜雨林的守門人,巴西將以「自然為本解決方案」為核心,推動「自然正向」(Nature Positive)倡議,試圖將生物多樣性與氣候治理結合,打造所謂的「自然COP」。
2025是行動 不是慶典
記者觀點認為,2025年的三重里程碑,象徵國際社會的反思時刻:80年的聯合國能否繼續捍衛多邊秩序?SDGs是否可能加速突破困境?巴黎協定又能否從紙上承諾走向具體落實?
全球治理正處在「信任赤字」與「行動落差」的雙重危機。若今年的大會與峰會只停留在慶典與宣示,而非提出具體機制與資源分配方案,2030的永續願景恐怕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