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台東縣成功鎮漁港素有「鬼頭刀的故鄉」之稱,每年春季與秋冬本是主要漁季,尤其 9 至 11 月進入盛產期。然而,今年入秋後,港區卻罕見冷清,鬼頭刀幾乎消失,讓仰賴漁獲維生的漁民直呼「中秋難過關」。相對之下,白帶魚卻異軍突起,捕獲量比去年同期增加逾三成,成為少數亮點。
漁民許阿春表示,以往這段時間漁港應該熱鬧非凡,但今年鬼頭刀數量銳減,漁民多次出海卻幾乎空手而回。她無奈說:「漁季到了卻沒魚,這就是海洋的現實。海流、天氣的變化,漁民根本無能為力。」
漁獲減少使得市場魚價攀升,但漁民卻未能因此受益。許阿春直言,油料、漁具、維修成本連年上漲,外籍漁工薪資更動輒 3 至 4 萬元,即便賣價提高,也難以抵銷支出。「靠海吃飯,就是有魚才賺,沒魚只能勒緊褲帶過日子。」
新港區漁會總幹事陳俊銘指出,今年夏季東部海域長時間高溫,魚群習性受到影響,鬼頭刀可能隨水溫外移至黑潮外側。「魚就像人一樣,不喜歡太熱。」他分析,若秋季降溫速度緩慢,將直接壓縮捕撈量,導致今年秋冬的漁民收入雪上加霜。
這次鬼頭刀的「空窗期」,凸顯漁業高度依賴自然環境的脆弱性。極端氣候不僅改變魚群分布,也使傳統漁業更難維持穩定收入。雖然白帶魚補上部分缺口,但對長期依賴鬼頭刀的漁港而言仍非長久之計。政府與漁會或許應思考如何協助漁民調整漁業結構,例如推廣多元漁種經營、加強冷鏈與品牌銷售,以分散氣候變異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