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永續2030減碳目標28%!台灣產業如何在淨零與碳邊境調整機制下突圍?

2030減碳目標28%!台灣產業如何在淨零與碳邊境調整機制下突圍?

圖 / 環境部 官網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全球供應鏈加速重組,加上淨零排放與碳邊境調整機制壓力,台灣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環境部與國立成功大學26日於台南格致廳共同舉辦「淨零科技戰略×產業永續高峰會」,邀集政府部門、產業龍頭、學界專家與研究機構代表,共同探討我國在綠色競局下的轉型契機,並提出跨領域合作的實際策略。

環境部長彭啟明在致詞時指出,淨零已不僅是環境議題,更攸關台灣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與經濟安全。他強調,碳費制度自今年正式上路後,已有九成收費對象提交自主減量計畫,顯示制度已成功驅動產業投入減碳。他同時表示,政府規劃將碳費收入作為低碳轉型的後盾,進一步推動創新技術發展。

彭啟明也提醒,台灣必須在2030年前達到28±2%的減碳目標,雖然挑戰艱鉅,但唯有政策、技術與產業同步行動,台灣才能在全球供應鏈重整中搶得主導權。

此次高峰會圍繞三大主題展開:

  1. 全球綠色競局下的台灣轉型契機:由中鋼、工研院及成大陳志勇名譽教授進行專題演講,探討低碳材料、循環利用及淨零科技戰略的未來藍圖。

  2. 半導體與低碳材料的綠色競爭力:聚焦低碳化學品導入半導體供應鏈,中鋼、中油、台塑石化及勝一化工等業者分享產業落實策略。

  3. 都市採礦與戰略金屬布局:由台灣精材、聯友金屬、環氧科技與綠升國際探討回收精煉技術,以降低進口依賴並強化產業韌性。

圖 / 環境部 官網

環境部表示,台灣擁有「半導體 × 綠色化學品 × 戰略金屬」的三重優勢,未來將持續整合政策資源與技術力量,加速推動低碳轉型,打造具全球競爭力的潔淨產業。

此次高峰會的核心訊息,其實不僅僅是「減碳」口號,而是台灣如何把減碳挑戰轉化為產業升級的契機。碳費制度雖帶來成本壓力,但同時也逼迫企業加速創新與投資低碳技術,這或許將成為台灣產業轉型的關鍵驅動力。

特別是半導體與關鍵金屬領域,若能結合都市採礦與在地循環利用,不僅能降低國際風險,還能讓台灣在綠色供應鏈競爭中掌握戰略地位。

相關新聞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