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台美關稅第五輪實體談判日前落幕,為期五天的會議中,雙方除了針對對等關稅、232調查等議題交換意見,也觸及未來產業合作模式。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昨日首度親上火線,對外說明談判成果,並揭露政府提出的「台灣模式」對美投資方案。
鄭麗君指出,「台灣模式」不同於日韓或歐盟的做法,核心在於由企業主導投資規畫,政府提供金融信用保證,並透過「政府對政府」(G2G) 合作,爭取美方在土地、水電、簽證及法規等基礎建設條件上給予支持。她強調,這並非單純複製科學園區,而是要透過產業聚落,深化台美高科技戰略夥伴關係。
對於美國實施的暫時性對等關稅,鄭麗君坦言,台灣產業確實受到衝擊,雙方已討論是否能調降關稅、避免與原稅率疊加,最終仍需視協議進展而定。此外,美方將半導體及相關產品納入「232調查」,也讓台灣積極爭取完整的關稅優惠待遇,以維護產業競爭力。
台灣政府並未將擴大赴美投資定位為「供應鏈出走」,而是強調「根留台灣、布局全球」,希望藉由延伸產能,在美國建立半導體、電子製造服務(EMS)與 AI 伺服器等產業據點,既符合美方強化本土晶片製造的國安目標,也有助台灣企業掌握國際市場脈動。
然而,學界也提出警訊。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分析,要在美國複製台灣的半導體聚落並非易事,當地在投資規模、供應鏈效率及勞動文化上與台灣差異甚大,這些都可能成為落實的最大挑戰。但他同時預期,未來幾年將會有更多晶片在美國生產,全球供應鏈格局勢必進一步重整。
台灣此次提出的「台灣模式」,實質上是一種「雙軌戰略」:一方面維持台灣在亞洲的供應鏈核心地位,一方面順應美方戰略,延伸投資布局以確保台灣不被邊緣化。對美方而言,這不僅是經濟議題,更是地緣政治的國安部署;對台灣而言,則是如何在「保有技術優勢」與「維持全球供應鏈彈性」之間取得平衡。未來關鍵在於,美方是否能提供足夠誘因,讓台灣企業認為投資回報合理,否則「台灣模式」恐流於政治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