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永續綠色和平點名漁業活動造成珊瑚衰退 漁業署:應以科學數據為依據 避免片面歸因

綠色和平點名漁業活動造成珊瑚衰退 漁業署:應以科學數據為依據 避免片面歸因

圖 /農業部漁業署 臉書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綠色和平組織10月2日提出訴求,認為漁業活動是導致台灣淺海珊瑚(礁)衰退的重要原因,並呼籲政府將漁業管理納入海洋保護區規劃。不過,漁業署回應指出,珊瑚健康惡化的背後因素相當複雜,除了漁業行為之外,氣候變遷導致的海水升溫、人為開發、觀光活動超載、污水排放與海洋廢棄物等,都可能造成珊瑚白化與覆蓋率下降,相關因果關係需要長期調查與科學驗證,不能僅以單一因素下定論。

以小琉球為例,近年遊客人數已超過環境建議承載量,浮潛踩踏珊瑚、生活污水未妥善處理等問題,對生態系的衝擊更為直接。海洋委員會過去曾召開多場會議,盤點造成珊瑚衰退的威脅因子,包括過度捕撈、海洋垃圾累積、水質營養鹽偏高等,顯示衝擊來源具多重性。

漁業署強調,政府已透過法規與地方協力推動保育措施,例如:

  • 自2013年起,小琉球3浬內海域全面禁止網具作業;

  • 澎湖南方四島已公告底刺網禁漁區;

  • 沿岸12浬內禁止採捕珊瑚(礁);

  • 全台近岸3浬已禁拖網作業,並輔導漁民轉型至釣具漁業。

此外,漁業署每年補助地方政府加強海域巡護,避免非法採捕及破壞,並協助設立繁殖保育區,確保棲地維護與資源永續。

漁業署最後重申,海洋保護區由不同主管機關依《海洋保育法》管理,政策制定應以科學數據為依據,而非片面推測,否則可能造成社會誤導。未來將持續透過禁捕、巡護與漁業轉型,兼顧漁民生計與生態保育,維護珊瑚礁生態系的長遠發展。

綠色和平的訴求凸顯了「生態優先」與「產業發展」之間的矛盾,而漁業署的回應則提醒社會必須謹慎看待環境衝擊的來源。台灣的淺海珊瑚正同時承受氣候變遷、觀光壓力與漁業行為的多重挑戰,若政策僅聚焦在單一面向,恐難以全面解決問題。未來關鍵在於如何在觀光承載量、漁業轉型與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並以長期數據監測作為決策依據。

相關新聞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