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中秋連假首日,花蓮光復湧現大批熱心民眾,成千上萬的「鏟子超人」夜奔災區支援,形成另一種「人潮風暴」。根據光復車站統計,上午已有近2萬5千人出站投入救災行列,場面壯觀。
中央前進協調所指揮官季連成表示,儘管前一天已有兩萬名志工離開災區,但新進人潮更多,導致現場出現「愛心過載」的狀況。他再次呼籲:「目前災區需要的是專業志工,不是單純熱血支援。沒有專業技能的民眾,請不要再自行前往,以免造成分流混亂與安全疑慮。」
記者現場直擊光復車站,上午八至十點湧入高峰,人龍長達兩百公尺。縣府臨時設立的志工媒合站忙得不可開交,不少志工未帶裝備、雨鞋被搶空,只能四處詢問工作內容。現場約有三十名分流志工協助調度,但多名進入災區的志工坦言:「現場太亂,不知道該做什麼。」
季連成指出,未來的救災重點已進入「重建期」,需要具備木工、水電、泥水等專業技能的志工支援,其中水電人員至少須具丙級證照。此外,面對即將可能來襲的颱風,還需人手協助裝填約一萬個防颱沙袋。
為了因應中秋與教師節連假志工潮,花蓮縣政府已從昨日起連續三天在光復車站發放麵包與乾糧,每日上午七至十一時提供早餐一萬五千份,確保志工在支援前能補足體力。
另方面,地方善心力量持續匯聚。嘉義縣議員黃嫈珺號召企業與民間團體,動員四輛遊覽車、共150名志工北上花蓮參與救災,她表示:「嘉義人希望能為災區盡一份心,讓愛一棒接一棒,傳遞下去。」
花蓮這波「志工潮」凸顯出台灣社會強大的公民力量與團結精神,但也暴露出救災管理的制度缺口。當熱心民眾湧入災區,若缺乏有效分流與任務指派,不僅難以提升效率,反而可能拖慢救援節奏,甚至造成次生風險。
未來災後管理若能建立「志工分級與登錄系統」,即時媒合專業與需求,或許能讓「熱情」真正化為「助力」,而非「亂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