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台灣東部海域近日迎來一場別具意義的海洋盛事。台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於(3)日於台東綠島舉辦「白星笛鯛魚苗放流活動」,共釋放6000尾魚苗入海,象徵海洋復育邁向新階段,也展現地方與基金會攜手推動永續漁業的決心。
這次放流行動從台東富岡漁港啟程,魚苗經由專業保育人員運送至綠島石朗漁業資源保育區,再由30名潛水教練義務協助,親手將魚苗送入珊瑚礁棲地。潛水員們一袋袋提著魚苗潛入水下,在藍色海洋中釋放生命的種子,畫面壯觀而動人,也讓「人與海共生」的理念具體成形。
白星笛鯛是台灣周邊海域常見且極具經濟價值的魚種,成魚可長達55公分,棲息於珊瑚礁與岩礁交界地帶。由於其肉質鮮美、漁獲穩定,一直是漁民重要的經濟來源。基金會指出,放流後的魚苗不僅有助於維持漁業資源量,更能吸引潛水愛好者前來觀賞,帶動綠島的海洋觀光與地方經濟。
活動現場雲集地方及中央單位代表,包括台東縣政府農業處副處長黃奇明、縣議員王姷力、綠島區漁會理事長何誌忠、綠島水域休閒遊憩協會理事長陳宜禧、國科會研究員李坤璋等人,共同見證魚苗入海的時刻。基金會執行長黃章陽表示,以「1+1>2」為主題,象徵政府、漁業與觀光三方攜手合作,讓保育與產業並行不悖,創造加乘效益。
漁業署則強調,未來將持續推動種苗放流與多元復育計畫,兼顧生態保育與漁民生計,讓「永續」不只是口號,而是能在海洋與社區之間被看見的實際行動。
這樣的放流行動不僅是一場環保活動,更是一種「地方治理與生態經濟的結合」實驗。當保育不再與產業對立,而是相互扶持,綠島或許正示範了一條台灣沿海社區的永續共榮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