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社會AI無接觸照護成銀髮救星 工研院打造「智慧病房」迎戰台灣超高齡浪潮

AI無接觸照護成銀髮救星 工研院打造「智慧病房」迎戰台灣超高齡浪潮

圖 /工業技術研究院 提供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台灣今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國發會推估,到2050年高齡人口將突破700萬人,占總人口逾三分之一。隨著醫療體系長期人力吃緊、照護品質與效率飽受挑戰,如何善用科技協助高齡照護,已成攸關國家韌性的重大課題。

工研院9月25日在南港展覽館舉行「無接觸×AI照護×共創高齡未來」論壇,聚焦AI與智慧感測技術在長照場域的應用,試圖以科技創新補上「照護缺口」,為台灣的高齡照護帶來新契機。

工研院智慧感測與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朱俊勳指出,台灣目前醫院護病比高達1比25,護理人力短缺使部分病房被迫關閉的情況屢見不鮮。傳統照護仰賴人力監測,不僅效率有限,也難以掌握突發狀況;加上疫情後民眾對「非接觸照護」的需求大增,以及高齡者不易配合穿戴式裝置,讓AI輔助與無接觸式照護成為勢在必行的方向。

他強調:「AI感測的價值不在取代,而在補位。」透過AI技術輔助,第一線照護人員能即時掌握長者健康狀態,減少通報延遲與交叉感染風險,同時維持病患的隱私與尊嚴。

論壇現場展示的「類病房AI照護系統」,結合熱影像與毫米波感測技術,可24小時無接觸監測呼吸率、心率、體溫及血氧濃度,準確度達醫療級標準。系統能在不顯示五官細節的前提下辨識臥床、離床與跌倒狀況,通報準確率高達99%以上;毫米波感測則能持續監測睡眠中微小動態,突破傳統監測的限制與不適。

這項系統已獲CES創新獎、國家新創獎與國家新創精進獎等多項肯定,目前已導入全台七縣市十一處場域,包括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多家長照與日照中心及獨居個案,累積超過七十萬小時的臨床驗證數據。

從政策角度來看,AI照護的普及不僅能有效減輕醫護人員負擔,也有助提升長照資源分配效率。隨著台灣高齡化速度領先亞洲,這場由科技驅動的照護革命,或許正是台灣邁向永續醫療的關鍵契機。

相關新聞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