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不僅台灣人舉家團圓、賞月吃月餅,朝鮮半島兩韓同樣將這天列為國定假日。不同的是,南韓將中秋節(秋夕)視為堪比農曆新年的三大節日之一,全國放假三天、返鄉潮塞滿高速公路;北韓則僅有一天假期,節慶氛圍相對冷清,甚至曾因政治意識形態而被前領導人金日成一度廢除。
中秋節在韓文中稱為「秋夕」,意為秋天的夜晚,源於農耕社會祭祀祖先、祈求豐收的傳統。南韓政府在1949年首次將其定為國定假日,並於1986與1989年分別延長假期,使秋夕成為全國最受重視的節慶之一。如今每逢中秋,南韓人返鄉團聚、祭祖掃墓,形成壯觀的「民族大遷徙」,火車與巴士車票一位難求。
在禮俗上,南韓家庭多會準備象徵豐收的松片(以松葉蒸製的米糕)祭祖,也會贈送各式禮盒,如水果、午餐肉、調味料與洗髮精,成為重要的節慶商機。由於中秋常與開天節、軍人節及韓文節相連,南韓近年甚至出現長達一週以上的黃金連假。
相較之下,北韓雖同樣於1949年將中秋列為節日,但只放假一天,且長期受到政治控制。1967年,當時的領導人金日成以「破除封建迷信」為由,廢除中秋等傳統節慶。直至1988年,為鞏固民族認同、強化政權穩定,北韓才恢復中秋假期,重新允許祭祖活動。不過,民眾若要跨區掃墓,仍需事先申請許可證,行動受到嚴格限制。
中秋節在北韓的角色也帶有濃厚政治象徵。節日期間,不僅一般民眾掃墓祭祖,黨政官員與工人更會前往革命烈士墓園獻花致敬,成為強化「革命傳承」與「領袖崇拜」的儀式。
外界觀察指出,北韓的節慶意識形態化、南韓的節慶商業化,反映兩韓社會的鮮明對比。南韓的中秋節是一場全民回家的盛典;北韓的中秋,則更像是政權統合的政治儀式。
今年中秋節恰逢北韓勞動黨建黨80週年前夕(10月10日),勞動新聞等官媒報導焦點集中在紀念活動與集體誓師,對中秋節的著墨極少。從團圓節到政治節,朝鮮半島的「月圓時刻」,早已映照出南北韓不同的社會樣貌與政治底色。